-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维普资讯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THENEW VOICEOFYUE--F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nservatoryofMusic)
关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
魏艳
[内 容 提 要】在 审“美饱和”与 4作饱和”的双重作用下,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滥觞,于题材、
音乐语言乃至审美意境上均显示出与西方现代音乐的不同特性,成为我国民族
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审美层次上的延续和拓展。
[关 键 词】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审美饱和/创作饱和
[内容类别词】音乐美学
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和现代音乐是影响中国现代音乐创 征,展现出既有个性又具有民族文化审美共性的鲜明特点。
作川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2O世纪伊始,以表现主义等非理 多数作品,如谭盾的 离《骚》、陈怡的 多《耶》、瞿小松的((Mong
性美学思潮为基础,西方现代作曲家打着 “表现 自我”的口号, Dong~、陈其钢的 《回忆》、周龙的 广《陵散交响曲》、叶小钢的
采用非传统的现代作曲方式表现他们的时代和社会生活, 西《江月》、许舒亚的 苗《歌》、郭文景的 《川崖悬葬》等等,均以
— — 一 种个人和社会、物质和精神以及战争和人道主义等等 古老的、哲理的民族化题材与2O世纪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
之间的深刻冲突,在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反映了西方现代音乐 合等方面的创新为主。
发展的社会性审美特征。改革开放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及 从艺术反映现实生活这—普遍的艺术创作思想出发,上
现代音乐创作理论传入中国,它对主体陛、自我意识的强烈呼 述音乐创作似乎与之相悖。但是,任何艺术创作都离不开特
唤,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音乐创作一度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定的社会、文化土壤。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思潮影响下的西方
性,忽视作曲家主体性、创造陛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冲击,并在 现代音乐有其社会陛和时代陛审美特征,决定于2O世纪西方
中国乐坛引起回应之声。但是,中、西方毕竟有着不同的社 社会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国现代音乐的兴起当然
会、文化背景,以“新潮音乐”为代表的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滥 也离不开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及政治发展的种种复杂情况。
觞,尽管其作曲家们也高扬着主体意识,在创作中积极借鉴西 在此,笔者不想探寻它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2O世纪中国
方现代作曲技法,与西方现代音乐所不同的是,中国现代音乐 社会的变革与8O年代那个激情时代的影响,以审美角度观之,
创作以其内容上的 “非时代性”和形式上的中西兼容性为表 笔者更加认同这是由于中国青年作曲家群在创作领域的 “审
作者简介:魏艳(1974~)女,东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魏艳:关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美学思考 l23
美饱和”和 “创作饱和圳,所造成的新的审美取向,这种 “饱和” 艺术 目的和审美拓展。
是创作主体即现代作曲家对以西方传统音乐形式创作既有模 “创作饱和”即 “创作主体对固定创作模式的使用达不到
式的中国音乐作品的饱和,也是源 自艺术内部发展需要的驱 能再持续的程度,也就是说再持续使用原有的固定模式已难
动力。 达到创作 目的”,这种创作模式 “由一套理论体系定格,以一位
“审美饱和”的情形之一即 “主体群对一种风格ff0x,t象群 或若干位大师的创作为标志和范本o*1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
的饱和情形”,,是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作曲家们对业已发展 作曲家们所出现的 “创作饱和”,即是对西方以贝多芬等大师
起来的中国新音乐创作在内容风格上的饱和,它也是艺术发 所创立之古典主义模式进行创作的 “饱和”,这种 “创作饱和”
展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医药科技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与共享亟待支持 崔 蒙.doc
- 中国人血液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参考值调查 朱立华 .doc
-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偿付能力的精算预测与评价 谭 湘 渝.doc
- 中国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怀友.doc
-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J] ——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分析.doc
- 中国农村家庭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王国敏.doc
- 中国制造业“新型化” 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我国30 个地区制造业评价研究 李廉水.doc
- 中国劳动政策问题分析 吴忠民.doc
- 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万红友.doc
- 中国土壤资源特点与粮食安全问题 龚子同.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