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公共性困境及超越.pdfVIP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公共性困境及超越.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 公共性困境及其超越 李友梅 肖 瑛 黄晓春 摘 要 :“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 目标又是其支撑性条件之一。近年来 的民主制度建设和促进社会组织发育等政策的实施对于 “公共性”的生长产生了明 显的积极效果。但是, “公共性”依然是当下 中国社会建设面临的主要瓶颈。除部 分的制度性 因素之外,社会心理、共识缺失以及管理的技术化也是 阻滞公共性发展 的重要原因。推进公共性,提升不同利益群体参与社会建设 的积极性,需要增进公 共权力部门与民众之 间的相互信任。 关键词 :公共性 社会建设 社会参与 信任 作者李友梅、 肖瑛、黄 晓春,上海大学上海高校社会 学 E一研 究院 (上海 200444)。 自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的决定 》以来 , 中国共产党 日益重视推进社会建设,确认了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在建党 90周年庆祝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重申 “发展 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些重要观点都涉及 “公共性” 这一社会建设必须面对的根本性论题。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重要 目标之一,又是 其基础。 “发展为了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作为社会建设之 目标的公共性 的表征 ;“发展依靠人民”、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则表明公共性在社会建设中的基 础性地位。基于此 ,“公共性”正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论题。 一 、 对 “公共性的简约界定 “公共性” (publicity) 的内涵极其丰富,并一直处在变动 中,本文只简约地界 * 本研究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 (项 目编号:11JZD027)资助。 · 125 · 中国社会科学 2012年第4期 定其 内涵。首先需要着重厘清 “公共性”同个人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 “公共性” 是以个人为基础并以超越极端个人主义即利己主义 (selfishness)为 旨趣。贝拉等 人注意到美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灵孤独现象很大程度上可 以归结为 “工具主义个人 主义”的流行 。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把个人在经济利益、权力、权威和 自我实现方面的 成功作为人之价值的全部,而不顾及家庭、社区、友情。因此 ,极端个人主义者虽然 可能在个人事业中取得成功 ,但很难获得幸福的家庭和 良好的邻里关系。① “公共 性”是规避极端个人主义的基本路径 ,个人价值只有在群体互动中才能得到彰显 。② 笔者认为, “公共性”至少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作为 目的和价值取向的 “公共 性”指涉的是特定空间范围内的人们的共同利益和价值;从参与者角度看 , “公共 性”指涉的是人们从私人领域 中走 出来 ,就共 同关注 的问题开展讨论和行动 ,在公 开讨论和行动中实现 自己从私人向公众的转化;从参与程序角度看, “公共性”指涉 程序的公开、开放和公平,人们在平等对话中达成共识;从精神角度看 , “公共性” 指涉个体基于理性与符合理性的法律而批判性地参与公共活动,维护公共利益和价 值取向的精神。 “公共性”着重于参与机制和公众基于该机制参与公共活动的过程, 唯当 “公”或者 “公意”是在这种参与中得 以达成时才具有公共性。 从更宽泛角度看, “公共性”可被理解为 “参与”,即民众 自愿 “参与塑造公共 空问”。 “参与”可 以区分为 “政治参与”和 “社会参与”。 “政治参与”往往与一国 的权力结构配置相关,指公众参与政策的制定并影响政策设置的过程; “社会参与” 则大多与地方社会的生活需求相关 ,本身并不涉及权力配置,比如公众 自愿提供福 利服务 、环境保护、保安巡逻等公共产品。这种 “共同生产”的 “社会参与”不仅 能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而且在公共产品提供方面比国家更有效率 ,其结果不仅使民 众对于其所属集体的构建和照料更感兴趣,而且使得民众对国家的信任度增强。⑧ 社会建设对公共性的呼唤 “公共性”是促成当代 “社会团结”的重要机制,对于抵御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