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pdf

【经济学】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经济学】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pdf

氨愁失凄’ 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 姓 名: 刘卓瑁 年 级: 2002级 学 科: 经济学 专 qk:经济史 研究方向: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 论文题目: 非正式制度变迁与中国 近现代经济发展 导 师: 王玉茹教授 完成日期: 2005年4月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二零零五年四月 内容提要 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历史,推动经济发展的除资本、技术、劳动力 等要素之外,还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在内的诸多非经济因素,它以其独特的方式影 响经济生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对经济发 展的研究大多着重于经济因素的考察,少有对价值观念与经济行为之间联系的研 究,忽略了非正式制度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致于观念的约束对经济发 展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因此,需要对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进行系 统的研究,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这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有着深 刻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就是试图从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水平两个层面,对非正式制度与中国近 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文章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义利 观、宗族观进行纵向梳理和总结,得出在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 价值观的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分别以中西方工业化过程 中制度变迁方式、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及相异地区经济发展路径为例,分析在这些 情况下,在制度变迁过程中非正式制度所起的作用,及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 关系。全文分为上、下两篇,共六章,约15万字。上篇着重于理论分析和总结, 下篇着重对历史史实进行分析及对上篇理论进行实证检验。文章的研究思想和主 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制度及非正式制度理论述评。本章首先根据理论分析的需要对有关 本文所涉及的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总结,再具体分析非正式制度的内涵、特征及 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实质进行剖析,并从中梳理出 其中最重要的两种观念一一义利观与宗族观,将此作为下文分析的基础。 第二章和第三章,义利观、宗族观及其在经济中的体现。义利观和宗族观是 中国非正式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对中国从古至今义利观和宗族观的内 容和变迁历程进行总结,探讨近现代引起这些观念变动的原因,对其在经济生活 中的影响、存在意义、所起作用及对现代经济的启示进行了分析。据此得出在中 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治地位的价值观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并对这种 价值观的特点进行了总结。 第四章至六章以前述非正式制度为理论基础,综合分析其对制度变迁方式和 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第四章,非正式制度与中西方制度变迁方式的差异,重点 研究在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地区,非正式制度差异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本章首先 提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具备的非正式制度准备,之后以此为依据对中西实现工业化 中的价值观、劳动观、法治观进行了对比总结,最后分析在中西不同工业化道路 形成的过程中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及所起的作用。 第五章,近代非正式制度与地区经济发展——以津、沪为例,主要研究在相 同文化背景下,经济水平相近的地区经济发展道路的差别。在近代,津、沪均为 经济发达地区,但二者因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特色,形成了相异的非正式制度, 从而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本章首先介绍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非正式制度的 特点,之后从移民城市和政府对两地控制程度的不同两方面分析意识形态差别的 成因,并由此解析两地形成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所在。 第六章,当代东西部发展路径差异与非正式制度关系探析,主要研究在相同 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的地区,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路径的影响。 从近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由于诸多原因,经济发展差距日益增大。 本章首先考察了东西部差距形成的历史原因,之后分析了东西部地区目前在非正 式制度上的差别,提出在发展经

文档评论(0)

8号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