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季晚粳杂交稻新组合T12 优66 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docVIP

单季晚粳杂交稻新组合T12 优66 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单季晚粳杂交稻新组合T12 优66 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doc

单季晚粳杂交稻新组合T12优66的选育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张培江 占新春 付 强 郑乐娅 张培权 邹 禹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合肥 230031) 摘要: T12优66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本所选育的T4012A与恢复系R7066配组选育的单季晚粳新组合,该组合品质优,丰产性好,抗倒伏能力强,适于江淮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2013年通过国家审定。介绍了该组合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等内容。 关键词:杂交粳稻;T12优66;选育;栽培技术 为了加快我国沿江地区单季晚粳稻的发展,扩大我国粳稻生产面积,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总量和品种平衡。因此,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杂交粳稻新组合是适应当前生产的迫切需要。利用高产直立穗型粳稻品种(系)转育BT型不育系,与具有光壳稻或爪哇稻血缘偏粳型大粒大穗恢复系配组,既可利用杂交F1较为理想的株型,又能够通过扩大遗传差异充分利用杂种优势,从而育成高产杂交粳稻组合。 T12优66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该组合株型好,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丰产性强,稳产性和适应性好,产量较高,抗病能力中等,较易脱粒,米质一般。繁殖、制种产量高。该组合适于江淮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接麦茬、油菜茬作单季晚稻种植。 1 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 T12优66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于2005年利用BT型不育系T4012A与恢复系R7066配组育成的早熟杂交晚粳新组合。2006年春在海南小面积制种,2006年夏在合肥进行品比,2007年在合肥和安庆进行品比与示范,2012年参加南方稻区单季晚粳组生产试验,2013年10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33。 1.1 BT型不育系T4012A选育 母本T4012A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育成BT型粳稻不育系。2001年春在海南利用优质粳稻品系T4012(镇稻88/武育粳3号)为父本,以BT型不育系80-4A为母本杂交。2001年正季在合肥种植F1共16株,发现其花粉败育,同时用T4012与其中3株回交;2001年秋在海南种植BC1F1共42株,2002年春发现花粉仍为败育,选择其中4株性状与T4012较为近似的单株与T4012回交,2002年正季在合肥种植BC2F1共39株,观察花粉仍为败育,并选择性状与T4012较为近似的4个单株继续与T4012回交;2002年秋在海南种植BC3F1共51株,2003年春观察花粉仍为败育,株叶性状趋向稳定,并大量与T4012回交。2003年正季在合肥种植46个株对,共820个BC4F1单株,秋季观察花粉为败育,株叶性状稳定一致,将该群体隔离繁殖。2003年秋在海南种植400株,2004年春鉴定不育系纯度及性状均匀一致,并少量进行测交,2004年夏季在合肥按株系进行繁殖,并定名T4012A。该不育系2010年10月14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 T4012A不育性稳定,通过随机取样考察2010年5月16日播种,8月18日始穗并于20日套袋的113个株穗,24261朵颖花,发现结实颖花3朵,套袋自交不实率为99.99%;镜检了2010年5月30日播种,8月29日抽穗的107个株穗,535朵颖花,21400粒花粉,其中败育花粉21396粒,可育花粉4粒,花粉败育率为99.98%。在合肥5月14日播种,播始历期99天左右,主茎16.5叶。开花习性好,花时较早而集中,午前花率81%以上。异交结实率较高,可恢复性和配合力较好。 T4012A株高85 cm左右,株型松紧适中,株型、繁茂性好,抗倒。主茎叶片数16.5片,剑叶长34.6 cm,宽1.9 cm,剑叶短上举,叶色淡绿,伸长节间6个。稃尖、护稃、叶舌、叶耳及叶鞘均无色,无芒。分蘖力强。穗子为直立,穗大粒多,穗长19.0 cm左右,每穗颖花数152粒左右,谷粒为椭圆形,黄色。千粒重25.5 g左右,粒长6.8 mm,粒宽3.6 mm。 T4012A于2009年经安徽省农科院水稻种质检测中心测定,出糙率84.2%,精米率74.9%,整精米率73.1%,粒长5.2 mm,长宽比1.9,垩白米率31%,垩白度4.2%,透明度2级,碱消值7.0级,胶稠度60.5 mm,直链淀粉含量15.9%,蛋白质含量8.6%。检测结果符合农业部NY/T593-2002《食用稻品种品质》三等食用粳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2009年经安徽省农科院植保所对T4012A进行接种鉴定,稻瘟病病情指数1.9,抗性级别3级;白叶枯病病情指数47.8,抗性级别5级。 1.2 恢复系R7066选育 恢复系R7066是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于2000年春利用R8272(C堡//76012-21/CPSLO)与C418

文档评论(0)

caijie19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