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声的世界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学生早就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但对于声音的本质以及声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不是很清楚。通过本章的学习,不仅让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与传播的;乐音的三个特征、如何防治哭声;什么是超声、次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超声技术在生活、生产、科技和国防等方面的应用;有自觉减少次声和噪声的意识;对生活环境中的声污染能提出防范和改进意见。真正贯彻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育理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并从实例中认识噪声和了解防治噪声的途径。
3.从搜集的信息中了解超声和次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以及次声的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和自然界与声有关现象的观察,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他们喜欢物理知识、热爱自然的情感。
2.利用简单的生活用具、乐器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利用手边或生活中的器材进行科学研究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振兴中华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
(三)教具与教法
教具:录音机(多媒体)、投影仪、橡皮筋、小鼓、音叉、乒乓球、扬声器、二胡、笛子、真空铃、抽气机、鱼缸、气球、土电话、七个水杯(酒瓶)、梳子、泡沫等
教法: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四)教学课时设计
每节1课时,复习1课时,检测1课时,总计5课时
第一节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音乐,创设情境。上课时先播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请学生加以辨别,由此进入声的世界。教师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全班交流活动,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演示扬声器的振动实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课本上的习题。将你在本节课有关声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记录在作本上。①利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让物体发出声音。器材:橡皮筋、小鼓、音叉、乒乓球、一杯水等。②你还能让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发出声音?试一试。③思考一下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哪些共同特征?
(3)结论: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猜想与假设: 声音又是怎样传入我们的耳中的呢?
⑵、举例说明或设计实验
利用下面的器材你能说明声音可以在哪里传播?
器材:课桌、鱼缸、土电话等
⑶、结论:声音可以通过 、 、 传播,我们把能够传播声音的物体称为 。 不能传声。
3、阅读课本37页—38页了解下列问题。
⑴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平时我们称为 。
⑵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中传播时速度最大, 中其次, 中最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叫做 。
二、知能应用
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 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
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 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
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
3、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北宋时期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有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
4、欢欢和乐乐两位同学学了声的一些知识后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欢欢在一根长铁管的一端重重的敲了一下,乐乐在另一端听到了 次响声。
5、打雷时,某人看到闪电后5s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的距离约为 m。
三、诊断评价
1、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 )
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 B、真空不能传声
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在敲响大古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撞击后,大钟“余音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