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容摘要
现代社会的纠纷利益多样化表明,单一的诉讼程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纠纷解决的
需求。20 世纪后半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寻求诉讼程序之外的纠纷解决方
式,并由此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包含多种程序,相为互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今日中
国,在社会发生巨大变迁的历史背景下,纠纷总量的不断增长与司法资源的短缺已经成
为了法治化改革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成为民事
诉讼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制度设计和运作,需要以社会的接纳程度和对纠纷解决的现
实需求为基础。调解作为我国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从程序角度看,具有高效、快捷、
便利的特点,从文化角度看,符合传统上以和为贵的社会理念,是我国构建多元化纠纷
解决机制的必然选择。诉调对接机制的构建,有利于打破人民调解和诉讼调解的二元状
态,对如何利用人民调解组织的巨大社会网络资源,如何有效的提高人民调解“自治”
解决纠纷的实际效果,如何解决诉讼调解的制度缺陷提供了思路。
自2006 年以来,诉调对接机制在我国逐步推广,这一带有试验性质的实践探索取
得了较为良好的社会反馈。但是,在诉调对接机制的探索过程中,也引发了理论界的争
议。由于最高法院对诉调对接机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制度规范,各地方法院对其理解不
同,在实践过程中做法不一,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使得人们对其正当性产生了一定的
质疑。目前,对诉调对接机制的研究多停留于社会实效层面,往往仅仅从法律文化或法
律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并且侧重于诉讼调解或人民调解中的某个单一侧面,较为
缺乏对诉调对接机制的理论认识和整体上的研究,尤其是关于诉调对接机制的概念如何
界定,是否具有正当性,以及是否符合程序的基本价值等核心问题缺少深入探讨。本文
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诉调对接机制概念及内涵的界定,从司法的被动性、独立性和审
判权的行使三个方面对这一机制的正当性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同时分别以司法效率,有
效解决纠纷,弥合人际关系和利益保障为角度,对诉调对接机制的程序价值进行了讨论,
对进一步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制度构建提出了方向性的思路,提出了确立调审分离原则
以及强化诉前调解效力的设想。最后,从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学的角度对诉调对接制度
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加以简单总结并对其前景做出展望。
2
关键词:诉讼程序;调解;纠纷解决;正当性;合意原则;利益保障
3
Abstract
The diversification of benefit of Modern societys disputes indicated that the single legal
procedure already could not adapt the demand of solving the disput in the society. Si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 the Western countries 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have started to
seek the way outside the legal procedure to solve the dispute,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d a set
of multiplex dispute settlement michanism which contains many kinds of procedures.Today,in
China,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ch has great changes in the society, the increasing
growth of the total quantity of the dispute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judicial resources have
became th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 which could not be avoid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legislation, and the cons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