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研究_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pdfVIP

中国上市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研究_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上市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研究 ——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李莉,毛奕,薛冬辉 (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 300071) 摘 要: 近年来,可转债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工具和投资品种,但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上市可转债有 其特殊性,不能直接套用西方成熟市场的可转债定价模型。如何构建适合中国资本市场特征的可转债定价 模型,已成为当前研究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此背景下创新地综合利用了二叉树和蒙特卡罗 模拟方法建立基于股价和利率的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发 现,在 2008 年 8 月至 2009 年 2 月期间,中国上市可转债整体上存在低估现象,随着证券市场的理性回归, 低估幅度有所减小;同时,在特别向下修正条款将被触发之前,可转债价格会逆势上涨。 关键词:可转换债券;双因素定价模型;二叉树方法;蒙特卡罗模拟 条件下,以海化转债为例,结合蒙特卡罗以及 1 绪论 Crank-Nicolson 有限差分方法,得到了可转债的价 可转换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指发行公司 格路径。但目前国内基本上采取直接套用西方成 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 熟市场的可转债定价模型的方法对可转债进行定 成股份的公司债券[1] 。自 1843 年世界上第一张可转 价,不符合中国可转债的自身特征,可操作性较 债在美国首发起,可转债独特的金融性质逐渐为投 差。 资者们所熟悉并受到广泛欢迎。近年来,在国民经 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主要的可转债定价模型 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大环境下,中国可转债市场 在中国的适用性,创新地综合利用了二叉树和蒙 日趋成熟、规范,可转债已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重要 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并 的融资工具和广大投资者关注的投资品种。 考虑利率期限结构和信用风险对可转债价值的影 由于可转债兼具债券、股票的特征,价值形态 响,使模型更能反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以最 复杂,因此,可转债的定价问题一直是研究领域的 新的流通的中国上市可转债为实证研究对象验证 热点和难点。针对此问题,国外已有大量研究, 模型的有效性,比较其理论价格和市场价格,具 Ingersoll(1977)[2]首次将 Black-Scholes 期权定价理论 有时效性和代表性。 [3]引入可转债的定价研究,采用风险对冲和风险中性 本文第二部分回顾国内外相关理论,第三部 导出可转债满足的偏微分方程;Ho 、Pfeffer(1996)[4] 分分析中国可转债特征及中国当前可转债定价模 提出了基于股价运动的可转债双因素定价模型,其 型的缺陷,提出本文模型的初步设计,第四部分 中利率波动模型采用 Ho Lee(1986)[5]模型以提高 构建基于二叉树和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中国上市 准确性;Chambers, D. R.、Q. Lu(2007)[6]通过对朗讯 可转债双因素定价的理论模型,第五部分进行实 发行的可转债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应关注可转债定 证研究,最后在第六部分总结全文并提出建议。 价中暴露出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违约风险等。 国内的研究大都是以国外的模型为基础的,范辛亭、 2 相关理论回顾 方兆本(2001)[7]采用了 Ho Lee 的利率模型和企业 2.1 可转债定价理论 价值变动给出了一种离散的可转债定价模型;熊思 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前,国外理论界未 灿、杨志辉(2008)[8]在不考虑违约风险和回售条款的 对可转债定价进行深入探讨,但随着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