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反语识别.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反语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传统上一般将反语看作是一种修辞 手段,即对平淡无奇的语言进行修饰,使它变得风趣、犀利。近些年来,它逐渐 吸引了众多的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和其他一些学者的注意。他们提出各 种理论从认知、语用、心理等不同的角度来解释反语的使用和理解。但反语的识 别这个基本问题一直有待解决。本文就试图从语用认知角度来分析反语的识别。 此项研究有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即:1)什么是区分反语与非反语语句的 特征,即反语的本质是什么?2)听话者是如何识别反语语句的? 对于第一个问题,研究得出:反语在本质上是说话人对特定的人或物等的 一种有意嘲弄的评价。此外,反语的本质为反语的识别提供了必要条件,因为它 不仅把反语从具有相似特点的其它语句中区别开来,还传达了说话者的意图—— 对特定的人或物有意嘲弄。 个问题。研究表明听话人识别反语的过程分为以下三步: 1)在共性因素和话语背景的共同作用下听话人形成反语识别的基础—— 认知环境。反语交际发生时,作为接受信息一方的听话人,会把话语与认知环境 联系起来,在关联原则指导下,在众多的认知环境因素中寻求具有最大关联的环 境因素,最终得出话语的隐含意义。 2)字面意义与隐含意义的矛盾是反语识别的关键。反语中的矛盾是由于违 反了合作原则的准则而形成的。认知环境使得听话人在交际中形成一些合理的心 理预期。当说话人所说的话违反了合作原则的某一准则时,听话人就可以得到与 字面意义不同的会话含义。这种字面与隐含意义的矛盾与听话者的心理预期相 悖,他就开始重新考虑。这种有悖于听话人期待的矛盾因素促使他去推断说话者 话语的真正意义——反语意义。 3) sprber和wilson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从听话人的角度 来说,交际是一个推理过程,推理就是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结合语境假设, 求得语境效果,获知说话人的意图。听话人的最终目的是获得说话人的意图。在 反语识别中,听话人通过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反语暗示,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 从而完成了反语识别的最后一步。 尽管此项研究有诸多不足之处,但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的意 义a它是对反语识别从不同层面加以诠释的新尝试,并帮助语言使用者更好地区 分反语意义和字面意义,避免因错误理解而引起的交际失误。建议今后的类似研 究能更多的建立在自然语流和实验数据基础之上,并考虑到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别 从而拓宽研究的范围。此外,对汉语反语的全面研究也应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 ABSTRACT is a both and Irony verycomplexlinguisticphenomenoncognitiVely a of omamentadded isseenas psycbologically.7rraditionally,irony figurespeech,all ontoa“ll tomakeitmOre recent laIlguage amusin岛incisive.Inyears,“has attractedtheinterestof other gradually have Varioustheoriesto how useand scholars.11heyproposed explainpeople understandiron theoriesfocuson d{fferent y.These widely cognitiVe(e.g.Sperber, ofironic use.HoweVera psycholo百cal(e.gaark&Gerrig,1984)aspects1a

文档评论(0)

wwqq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