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这篇课文的字、词、句,那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的内容。在讲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一些重要的字词。
第一段中:于:对于 凶:荒年,收成不好 然:这样
河内:黄河以北 河东:黄河以东
无如:比不上 加:更
第二、三、四段中:填:形容鼓声 鼓 :动词 既:已经
曳(yè):拖着 兵:兵器 走:逃跑
或:有的人 直:只是,不过 无:通“毋”
第五段:胜:shēng ,尽 数:cù ,密 罟:gǔ ,网
洿:wū,洼地积水 丧:sāng,办丧事
第六段:树:种植 衣:yì ,动词,穿 畜:xù ,畜养
谨:认真从事 庠xiáng序:学校
申:反复陈述 悌:tì 敬爱兄长
义:道理 颁:同“斑” 王:wàng,为王
第七段:食人食:前“食”,动词,吃 后“食”,名词,食物 检:约束 莩:pi ǎo ,饿死的人
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罪,动词,归罪
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他有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主张行“王道”,施仁政。他,就是孟子。他的思想穿越时空,至今散发着智慧的芬芳。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生用3分钟速读课文,勾画出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
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1段
民之多于邻国也。 2、3、4段
斯天下之民至焉 5、6、7段
3.再读文本,涵泳体味。
简介梁惠王为什么要提出“民不加多”的问题?梁惠王为什么希望百姓加多?这与目前我国的人口政策有无抵触?
明确: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这与我国目前的人口政策无抵触,当时的各诸侯王是因时制宜。
那么,梁惠王认为他的百姓为什么应该是增多的?寡人之于国也,尽心!“尽心焉耳矣”能否置换为“尽心矣”?
“尽心”表现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以赈灾救民为例,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换为“尽心矣”削弱了表达效果,“焉耳矣”三个句末助词重叠使用,是为了加重语气。【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这样的用法。如李白《蜀道难》中的“噫嘘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
明确: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突出反映了这个一国之君对自己劳而无功的抱怨、困惑心理。
对于梁惠王提出的问题,孟子是怎样来回答的?如果你是孟子,你当时会怎么回答?(提示:熟话说伴君如伴虎,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了什么方法?比喻)跟原文比较后,说说比喻作答的好处。
明确:从容,含蓄,让对方反躬自省。投其所好 步步推进 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
孟子此问的答案是事前即可料定的,试作仿问便知:某次考试,甲生得50分,乙生得30分,以50分得30分,则何如? 请用文言作答。
不可,直不30分耳,是亦不及格也。从这个比喻来看,五十步笑百步的本质是什么呢?(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为什么这么说梁惠王?梁惠王好战,这就是不体恤百姓。移民移粟,只是行小惠,跟邻国不体恤百姓实质是一样的。孟子意下怎样才是不一样的正确做法? 行仁义以养民。
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使民加多?(提示: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儒家推行仁政,孟子在此有没有阐述这一思想?) 施仁政,行王道。我们曾经在讲孟子导读的时候,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分为三个部分: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王道思想。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他认为具体应该怎么做?(提示:课文中有一句小结性的话。)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可违逆,不可造次,任何事情都有季节,都有周期,慢慢来,不着急,不要大干快上,不要争分夺秒,不要赶超。该播种、该休渔、该封山,一切听天意,人不胜天,按自然规律办事,理解它、尊重它、顺应它,才是正道,民生才有保障。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 ——生可养,死可送,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