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
一
散千金而向道
文/翁思再
在星汉灿烂的皮黄名家系列中,孟小冬是女老生一脉的代表。更可贵的是,为求艺术真谛,她不惜牺牲自己大好的赚钱机会,向道至诚,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散千金而向道,必先认识“道”为何物。孟小冬评判眼光的确立,有一个合理的过程。她少年学戏的第一个师傅是仇月祥,属于从张二奎传至孙菊仙的那一路,保留着皮黄草创时期“时尚黄腔喊似雷”的遗风。随着艺术的逐渐成熟,剧场里的观众也从听“喊似雷”式的宣泄,逐渐懂得品咂滋味,以至于清末民初京城“无腔不谭”。从张二奎到孙菊仙的这路唱法,更适合塑造武将豪杰;而有书卷气的老生,则由谭派来演绎更为合适。
老生艺术从谭鑫培发展到余叔岩,是一个逐渐精致化、韵味化的过程。以“谭余”为主流的老生艺术,由“谭”开创,由“余”完善。孟小冬认识到这一点,从此有了明确的目标。然而欲取真经,光有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她起先试图拜余的种种努力,都没有成功。其中原因很多,然而余叔岩的最大担心还是在艺术上:要按照自己的规格来认真教出孟小冬,那么后者必须“下挂”,也就是把以前学过的戏都“放弃”;必须按新的要求重新学习。对于余叔岩提出的条件,许多朋友担心孟小冬要打退堂鼓。
此时为1938年,孟小冬已名满京城。其日进斗金,也是情理中事。据她的侄子告知,孟小冬当时在西单租了个大四合院,把母亲和叔婶全家请来京城同住,三代同堂,主要靠孟小冬赚包银养家。然而此番,为了专心学戏,她必须在自己舞台青春期中断演出,这就意味着要失去大好的赚钱机会,那么孟家的生计以及她自己的生活方式,都会受到影响。孟小冬经过认真考虑,给余叔岩的答复是:接受条件,坚决“下挂”。如此决心和魄力,终于打动余叔岩,于是在1938年10月间师徒二人履行了正式的仪式。
以后的事态发展,就如许多文字和口耳相传的故事一样,孟在余府潜心学了五年。她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学得很慢,很扎实。余叔岩每天要抽完鸦片才有精神,因此孟小冬为了学戏往往要“耗”到后半夜。晚年的余叔岩经常罹病,孟小冬侍奉汤药,不离左右。学一出戏往往要花一个月乃至几个月,经师傅验收通过,才拿出去见观众,因此她每年演出很少。在余叔岩逝世后,梨园同仁把孟小冬当作余派艺术的活标本、学习余派的活渠道。1947年的“杜(月笙)寿”祝贺演出,最后两天由孟小冬以大轴出演《搜孤救孤》,马连良、谭富英等均在侧幕悉心观摩,从中揣摩余叔岩晚年的艺术思想。此刻,上海滩万人空巷,在家里聆听电台转播;而未能回到家里的戏迷则驻足街肆,聆听商店收音机的实况放送。今天,孟小冬传承的余派艺术不仅流播在大陆的舞台上,而且在港台,在欧美,在日本,这是华人京剧票房里最流行的歌声。
(有删节)
1.请就文章结构安排上的特点略作分析。
答:
2.最后一段综合运用了哪两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3.孟小冬“散千金而向道”,有所失更有所得,请依据传记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她的“失”与“得”。
答:
二
快乐的鱼和忧伤的蝴蝶
文/骆玉明
《逍遥游》中的大鹏也许是中国文学里最为气势恢弘的意象。它从巨大的鲲鱼变化为鸟,在海面上展开不知有几千里宽广的翅膀,激起三千里高的巨浪,拍击着海上的飙风,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俯视一片苍苍茫茫的大地,从北海飞向南海。没有任何东西能够阻遏大鹏的飞翔,那是对自由的想象。
庄子的日子过得颇为清苦,常常是面黄肌瘦,一度织履为生。或许正是在某一天,他身背一捆麻鞋上集市叫卖,旧布大袍空荡荡飘在风里,眉头紧锁,忽然仰望云天,眼前幻化出大鹏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壮丽景观,他叹息了吗?
在江南的园林中,少不了曲折的河流池塘,养着悠闲的鱼儿;水岸边少不了长廊或者小亭,那是供人凭栏观赏鱼儿嬉游的地方。有时在那些长廊或小亭中会见到一方匾,大抵是写了“鱼乐”这样的字面,那也是出自《庄子》的典故。
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悠悠然游于水中,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质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庄子反诘:“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
这后面有一段诡辩式的申论,我们不去管它,关键一句,是庄子最后所说“我知之濠上也”(我是在濠水边上知道的)。也就是说,所谓“鱼乐”归根结底是庄子自己情感体验的结果。鱼在水中游动,姿态轻灵而敏捷。人在观赏鱼儿时,内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了它的动作,自己好像已经变成了一条鱼儿,充溢着自由无碍、活泼欢畅的快感,这时候,当然觉得鱼是快乐的。这快乐其实来自人的内心,与鱼究竟是否快乐并无关系。同时,这种感性活动又纯粹是个人性的,无法也没有必要在不同的两个人之间达成一致。两位哲学家争辩“鱼是否快乐”,实在是找错了题目。
庄子说鱼是快乐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