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楼”字意义的历史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汉语“楼”字意义的历史演变   摘 要:“楼”字的意义曾在古汉语中发生演变。文章分战国早期、战国中后期、西汉三个阶段来考察“楼”字意义的历史演变。战国早期,“楼”表示“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义;战国中后期,又出现“两层或以上的房屋”义;在西汉时期,出现了“屋上之屋(第N层房屋)”义。文章还对“楼”字意义的演变机制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古汉语 “楼” 历史演变 演变机制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中,“楼”是最常用的词之一,表示“楼房”义。本文将从历时的角度考察“楼”字意义在古汉语中的演变轨迹。   二、历时考察   (一)战国前期: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   在这一时期,表示建筑物义的“楼”出现42例(详细统计数据请参看后文《“楼”语料调查表》),其中《左传》2例,列举并分析如下:   (1)囚诸楼台,栫之以棘。使诸大夫奉大子革以为政。(《左传·哀公八年》)   例(1)“囚诸楼台”的意思是吴王把邾隐公囚禁在楼台上。可见当时的“楼”并不是人类居住的建筑。最早的“楼”主要用于瞭望守卫。《释名·释室》:“楼,谓户牖之间诸射孔,楼楼然也。”称“楼”是一种带有许多射孔的军事防御建筑。《尔雅》:“四方而高曰台,陕而修曲曰楼。”刑昺疏:“凡台上有屋,陕而屈曲者为楼。”由此可以推断例(1)所说的“楼”是一种设在高台上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大概将俘虏绑在楼台上,以显示出示威、威胁的意味。   贾洪波《中国古代建筑》[1]提到,这种出于军事守卫用途的楼起源非常早,史前的一些氏族部落遗址,在环绕部落周围的防卫性设施壕沟或土墙的出入口附近,就有考古学家所谓“哨所”一类的遗迹,其形式大概是用若干较高的木柱杆架起平台小屋(或可称为干栏式高楼),或者是建于高墙之上,以作瞭望守卫之用。后世“楼”形式也可以通过在较高夯土上建屋的方法取得。   我们现代人观念中的“楼”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建筑物。但从这些材料中,我们能看出楼是一种设在高处的防御性建筑,却看不出它有在建筑空间上层叠的意思。   (2)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左传·宣公十五年》)   《干戈春秋》[2]记载:“楼车是一种攻坚战用的瞭望车,因为车上高悬望楼,形状‘如鸟之巢’,所以又叫巢车。”杜佑《通典·攻城战具篇》记载着巢车的构造:“以八轮上竖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上竿首,以窥城中,板屋放四尺,高九尺,有十二孔,四面别布,车可进退,环城而行。”就是攻城时,人在板屋里用辘轳提升至竿顶,就可以瞭望城中情况。   图一:楼车《武经总要·攻城法》   由图一可见,楼车的“楼”只有一层,看来早期的“楼”并没有在空间上层叠的意思,只是强调其处于高处。由此我们推测,早期的“楼”是设在高处的单层建筑,多用于瞭望。   成书时代稍晚于《左传》的主要研究防御工事的《墨子》,“楼”在该书出现了40次,大多仍表示“设在高处的建筑,多用作瞭望”义。以下是“楼”的两个用例。   (3)三十步置坐侯楼,楼出于堞四尺,广三尺,广四尺,板周三面密傅之,夏盖亓上。(《墨子·卷十四》)   (4)百步一木楼,楼广前面九尺,高七尺,楼囱居坫,出城十二尺。(《墨子·卷十四》)   例(3)中的“侯楼”,又称堠望楼,或望楼。据田中淡考证,“堠楼”实际上称不上建筑物,不过是极为粗糙的监视所:“推想其底梁是由城壁外堞伸出,突出于空中,只在三边围上木板,涂以泥土,朝内侧的一面是开放的。”[3]其形制大致如下图:   图二:望楼《武经总要·器图》   据《古代防御军事与墨家和平主义》,例(4)中的“木楼”建于城墙之上,专门对付敌人的“高临”“云梯”之类攻城器具的防御设施。这种应急的建筑较为简易:先用质(礩)敷设一条石基槽,上面再以“礩”横穿贯连,再在四角树立柱子,上盖屋顶。   从上面两例来看,“楼”仍表示“建在高处的单层军事防御建筑”义。同时,在《墨子》中,用于军事的双层“楼”出现了。只出现一例。   (5)令耳属城,为再重楼。下凿城外堞内深丈五,广丈二。楼若令耳,皆令有力者主敌,善射者主发,佐以厉矢……城上百步一楼,楼四植,植皆为通舄,下高丈,上九尺,广、袤各丈六尺,皆为文。(《墨子·卷十四》)   在附城上建两层楼,而且上面写道“下高丈,上九尺”,可见两层城楼的高度不一致。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一点,在《墨子》中共出现了4个修饰“楼”的词语,分别是“扈”“大”“高”“重”。以下是部分用例。   (6)寇所从来若昵道、傒近,若城场,皆为扈楼。立竹箭天中。(《墨子·卷十四》)   (7)守堂下为大楼,高临城,堂下周散,道中应客,客待见,时召三老在葆宫中者,与计事得先。行德计谋合,乃入葆。(《墨子·卷十四》)   (8)备穴者城内为高楼,以谨候望适人。(《墨子·卷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