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五龙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_药学论文.docVIP

浙江五龙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_药学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五龙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_药学论文 浙江五龙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_药学论文 【摘要】 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和对当地药农的访问,已知五龙潭有药用蕨类植物19科,27属,30种。以全草类中草药最多,有20种;有根与根茎类中草药16种;有叶类中草药3种;有其它类中草药1种。介绍了各种中草药的入药部位、中草药名称与功能。 【关键词】 浙江五龙潭 药用蕨类植物 资源 浙江五龙潭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山水风景异常优美,游客观光者纷至沓来,凭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生长着较为丰富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近年来由于受到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摸清五龙潭常见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利用情况,笔者用近三年的时间,结合本校学生野外实训,通过实地调查、访问、查阅资料等方法,调查了浙江五龙潭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基本摸清了目前五龙潭药用蕨类植物的资源及利用情况。   1 五龙潭的自然概况   浙江五龙潭位于宁波鄞州区(原鄞县)龙观乡天井岙,为四明山向西伸入鄞州形成的龙王溪谷地,总面积16.17 km2。景区内群山环抱,峰峦挺拔,悬崖耸立,溪谷幽深,地形变化极为丰富,最高峰雪头岗海拔799.9 m。发源于海拔600 m箭峰观一带的龙王溪纵贯全景区,区内总长达7.49 km,常年流水不断。土壤为山丘坡地土壤,海拔200 m以下为红壤,500 m以上为黄壤,200~500 m为过渡类型红黄壤亚类土壤。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雨量大于平原地区,年降雨量约1 700 mm,尤以6~9月降水占全年的54%左右。年日照时数为2 009.8 h,以8月份最多,2月份最少。年平均气温12.5℃,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为0.5℃;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为24.4℃,比平原地区低4℃左右。年无霜期为237 d。灾害天气主要为7~8月份的台风和1~2月份的严寒。植被属中亚热带东部常绿阔叶林带,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以樟科、木兰科、冬青科植物居多,其次为蔷薇科、豆科、茜草科、大戟科、忍冬科等科植物[1]。   2 五龙潭药用蕨类植物资源及利用   鄞州是“浙药”中“浙贝母”的主产区之一,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鄞县志》记载:1987年中草药普查认为,全县有中草药1045种,分属222科;其中有植物类951种。其中许多蕨类植物在很早就供药用,如骨碎补在明清时即为“入贡”药品[2]。五龙潭为鄞州野生药用植物的主要分布区之一,通过调查已知五龙潭地区共有药用蕨类植物19科,27属,30种。其中以全草类中草药最多,共有20种,根与根茎类中草药有16种,叶类中草药3种,孢子类中草药1种。除有特殊说明外,本文中植物名学名、药用部位及功效参照《浙江植物志》[3]和《中华本草》[4]。   2.1 石杉科Huperziaceae石杉属Huperzia:蛇足石杉H. serrata (Thunb.) Trev. 多生于林下阴湿 或沟谷岩石上。全草入药,名“千层塔”,具有散淤止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的功效。   2.2 卷柏科Selaginellaceae卷柏属Selaginella:摩来卷柏S. moellendorfii Hieron. 生于潮湿的山坡、林下、溪边或石缝中。全草入药,名“地柏枝”,具有止血、清热、利湿的功效。   伏地卷柏S. nipponica Franch. et Sav. 生于水边湿地或岩石上。全草入药,名“小地柏”,具有止咳平喘、止血、清热解毒的功效。   卷柏S. tamariscina (Beauv.) Spring 生于向阳山坡或石缝中。全草为中药“卷柏”,生用活血通经;炒炭用化淤止血。   2.3 阴地蕨科Botrychiaceae阴地蕨属Scepteridium:华东阴地蕨S. japonicum (Prantl) Lyon 生于阔叶林下阴湿处或溪边。全草或根茎入药,具有清肝明目、化痰消肿的功效。   2.4 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属Osmunda:紫萁O. japonica Thunb. 生于林下、山脚或溪边的酸性土上。根茎及叶柄残基为中药“紫萁贯众”;具有清热解毒、祛淤止血、杀虫的作用;嫩苗或叶柄上的绵毛亦可供药用,名“紫萁苗”,有止血的功效。   2.5 里白科Gleicheniaceae芒萁属Dicranopteris:芒萁D. pedata (Houtt.) Nakaike 生于酸性土的丘陵、荒坡林缘或松林下。幼叶及叶柄药用,名“芒萁骨”;具有化淤止血、清热利尿、解毒消肿的作用。根茎亦可供药用,名“芒萁骨根”,具有清热利湿、化淤止血、止咳的作用。   里白属Diploterygium:里白D. glaucum (Thunb.) Nakai 多生

文档评论(0)

wyj1992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