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  要 孔子(公元前 551-479 年),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伦理学家,是万世敬仰的 一代宗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思想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当代中国都有 着深远影响,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子作为中国古代 历史上的第一位伦理思想家,第一次系统构建了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体系,而道德教育思 想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 制度的过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的政治动荡、文化下移和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 条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归纳起来有三点,即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孔子 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动荡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环境,意 识形态领域的变化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环境。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 商业的发展,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条件,也使孔子的道德教育活动成 为可能。生产关系的变化,西周的分封和宗法制度的变革,王权衰落与大国争霸的局面 导致了“礼治”的崩溃、奴隶和平民的反抗。社会政治局势的动荡不安,促使孔子思考 政权建设、政权模式、社会秩序等重要问题,由此也对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产生起了一 种催化作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文化下移现象,百家争鸣局面产生,在西周时代“修德 配命”的思想基础上,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应运而生。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为政以德”,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 政治理论基础;“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人性论基础;“中庸”,是孔 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方法论基础。为了挽救当时社会政治动荡、“礼崩乐坏”的局面,孔 子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政治方略,亦即为政以德,由德治论才产生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观点。孔子不言人性善恶,而言远近,他的人性论 首先看到了人的心理发展有着大致相近的自然基础,即“性相近”,则暗含着道德教育 之可能性;其次,强调了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品德养成有着决定作用,即“习相远”,则 预示着道德教育之必要性,而且孔子更加注重后天的培养和教化,即“习”的重要性。 “中庸”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范畴,它既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孔子提出 的“中庸之道”与西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原理”,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差异, 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III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且有着完整的体系。它以“仁”为道德教育的目 标,以“礼”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以“义”为道德教育的最高准则,以“孝悌忠恕”等 为道德教育的基本道德规范,最终实现“君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一是“仁”的教育。 “仁”是孔子道德教育的目标。为了实现“仁”的教育,孔子赋予了“仁”以“爱人” 的基本内涵,提出“仁”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等 是实践“仁”的道德要求。二是“礼”的教育。“仁”与“礼”相辅相成,“仁”是孔子 道德教育的目标,“礼”是孔子道德教育的途径。“仁”以“礼”为准则,“礼”以“仁” 为根据。三是“义”的教育。“义”与“仁”也是相辅相成的,“不义”则无以为“仁”。 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舍生取义”,是孔子“义”的教育的主要内容。四是 “孝悌忠恕”的道德规范教育。“孝悌”是为“仁”之本;“忠恕”是应当“一以贯之” 的为人之道;智、勇、温、良、俭等是基本的道德要求。五是“君子”的理想人格教育。 “君子”是孔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要达到这样的理想人格,首先必须加强自身道德修 养,要“修己”、要“爱人”,还要“行义言忠信”。 道德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有两方面的内涵:其一,了解学生的情况,承认学生 的个体差异。其二,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有教无类”思想 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前提,它是指在道德教育的对象上不分贵贱、不分贤愚,人人都可以 受教育。这一思想在道德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道德教育的方法是学、 思、行。这一方法三位一体,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接受道德教育首先要“学”,即学 习道德理论、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其次要“思”,把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消化、思 考、分析、归纳,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最后要“行”,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落实 到行动上,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孔子道德教育的途径是内在修养。“君子”的培 养,两个方面的因素最重要,一是外部的因素,即社会的道德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二是 内部因素,即个人自觉的锻炼和修养。社会的道德教育要通过个人内在的锻炼和修养才 能起作用。因此,内在的道德修养就成为外在的社会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孔子强调“为 仁由己”、“自省自讼”、“能近取譬”等。“为仁由己”强调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