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纸第六章第一节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docVIP

教案纸第六章第一节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案纸第六章第一节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doc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 第一节 中国茶的历史与名品 【复习旧知】 筵宴的主要环节及设计元素 【引入新课】 今天的饮茶之道和唐宋茶道已经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了,这一切都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纸诏书。朱元璋明初,茶饼制作工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茶饼上镏金镂银,更有雕龙画凤,称之为“龙凤团茶”,但是整个制作过程耗时费工。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废龙团贡茶而改贡散茶,点茶道随之衰落,中国的茶道因此发展到泡茶道。泡茶道形成于十六世纪末的[明代]后期,代表人物有张源、许次纾、程用宾、罗廪、冯可宾、冒襄、陈继儒、徐渭、田艺衡、徐献忠、张大复、张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对茶道的贡献其一在于创立了泡茶茶艺,且有撮泡、壶泡和工夫茶三种形式;其二在于为茶道设计了专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于明朝后期至[清代]前中期,衰于近代,复兴于二十世纪后期。 关于朱元璋下诏的原因,前人有两种解释:一说出身穷苦的朱元璋体恤民情、节约财政;二说朱元璋不懂风雅、一介粗人。不管历史如何评说,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因为泡茶道的简便,茶也就走进了寻常巷陌,百姓人家,成为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讲解新知】 一、茶的起源 (一)从茶树的自然分布来看 (二)从地质变迁来 (三)从茶树的进货类型来看 二、茶的发展阶段 中国茶史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野生药用阶段,少量种植供僧寺、贵族饮用阶段,大量发展阶段,衰落阶段以及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一)野生药用阶段 茶的利用始作药料,远在公元前28世纪茶被神农氏发现,并用作药料,自此后,茶逐渐推广并药用。 (二)少量种植供僧寺、贵族饮用阶段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巴蜀地区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因此认为饮茶的习惯应当起源于巴蜀地区,后逐渐向各地传播。至西汉末年,茶已经成为寺僧、皇室和贵族的高级饮料;到三国时,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有“密赐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记载,说明宫廷饮茶更为经常。 (三)大量发展阶段 晋以后,饮茶逐渐普及开来,特别是唐代茶作为饮料推广普及,由宫廷贵族走向果腹层。如唐肃宗乾元元年颁布禁酒令,开始在长安禁酒,促进了饮茶风气的传播。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开始在顾渚山(今浙江长兴)建贡茶院,每年清明前兴师动众督制“顾渚紫笋”饼茶,进攻皇朝。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纳赵赞议,开始征收茶税。公元8世纪后陆羽的《茶经》问世。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师从中国带茶籽茶树回国,茶叶传入日本国。唐懿宗咸通15年(874年)出现专用的茶具。 宋人饮茶继承了唐人饮茶方式,比唐人更加讲究,制作也更加精细。如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年)开始在福建建安设立宫焙,专造北苑贡茶,从此龙凤团茶有了很大的发展。宋徽宗在大观元年(1107年)亲著《大观茶论》一书,以帝王之尊,倡导茶学,弘扬茶文化。 明代中国茶的发展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唐宋散茶的基础发展扩大,散茶成为盛行明清两朝并且流传至今的主要茶类,如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24年(1391年)九月发布诏令,废团茶,兴叶茶,从此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散叶茶),对炒青叶茶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二是中国茶叶开始销往欧洲市场,如1610年,荷兰人自澳门贩茶,并转运入欧,1616年,中国茶叶运销丹麦,1618年,皇朝派钦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馈赠茶叶,现今俄罗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进口国。 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绿茶、花茶之外,又出现了乌龙茶、红茶、黑茶和白茶等茶类,从而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基本种类。 (四)衰落阶段 1886年至1949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1949年茶叶产量只4.1万吨,出口量仅0.9万吨。究其衰落原因,除上述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竞争中失败。当时,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之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而中国茶却固步自封,不求改进,品质下降,成本增加,经营不善,致使英美等红茶市场渐为印、锡等国所夺,绿茶、乌龙茶市场又为日本所挤,外销几濒绝境;而国内处于连年战争,苛捐重税,经济萧条,物价暴涨,茶农生活维艰,茶园成片荒芜,茶业生产岌岌可危。 (五)解放后我国茶叶生产大发展阶段 1950年至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时期。由于政府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0年至1988年,全国(包括台湾省)茶园部面积从317万亩扩展到1630万亩,茶叶产量从7.5成吨增加到56.9万吨,茶中

文档评论(0)

aiwen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