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奇葩,可是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缺乏应有的地位,即使有教师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也多是作为一种辅助,而没有认识到对联最能代表中国语文特性这一核心。本课题则是总结了笔者将对联运用于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和作文等方面的教学以及将对联运用于评价学生方面的成功经验,认识到,将对联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范围很广,效用很大,潜力很强。特别在通过嵌名联的方式进行教学和作文评价,效果良好。同时,本课题也反思当前语文教学漠视对联和传统文化教学的欠缺,试图呼吁更多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在实践中把握中国语文的特性,切实地为提高母语教育的地位。 关键字:对联 高中语文教学 实践研究 引言: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言简意深,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将文辞美、形式美、音律美、哲理美、意境美、韵味美熔为一炉,令人神往,具教化、欣赏、研讨、把玩的作用,不管庙堂、江湖还是山林,皆喜闻乐见,因而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已。 中国的文学作品,不能没有对联。中国的文化人,不能不写对联。中国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对联。红彤彤的春联贴上家家户户的门口,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意味深长的楹联嵌刻在楼台亭阁,为江山胜景、人文遗址平添无穷韵味。祝寿有寿联,奠祭有挽联,寄托情怀,舒展思绪。写对联是中国人的一种独特习惯。 对联从五代孟昶题写春联发端,到明朝获得空前发展,及至清朝,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历代以来,举凡文人学者、帝王将相,无不对对联情有独钟,每以对联遣兴言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其应用之广泛,比起诗词有过之而无不及!千百年来,上至士子大夫文人骚客,下至山野村夫下里巴人,不知为我们留下了多少妙文趣话。 可是,自“五四”以来,随着白话文新文体的兴起,随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的断链,当然还有其他各种原因,作为最能体现汉语语言物质的这块文学瑰宝,对联却日渐式微,逐渐走向衰落。甚至每逢春节,连各级各类学校都鲜有张贴春联了。偶或有些商铺张贴了对联,还可能是不应景之作。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如此,传承文明的学校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对联却一直有着其独特的生命力。吉林大学文学院赵雨教授在《中国文学史话·清代卷》中提出:楹联乃一代之文学。中国楹联学会在1998年的“四代会”中通过的《中国对联文化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在农民、战士、中小学生中普及对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因此,在中小学生中普及对联的重任就相应地落在中学语文教师的肩上。 为此,笔者提出了《对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研究实践证明,是因为对联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文体的演进有其内在的理路,那就是:文体更迭的过程内在的从属于母语架构和民族精神自我呈现的过程,母语的内在架构是对偶的,汉语本身具有声调,构词以单音词根为基础,又以单音独体的方块汉字作为其书写符号。民族精神的精邃是和合,对中华民族来说,凡事都要成双成对,崇尚阴阳对、辨证和谐的审美观一直保持到今天。。楹联之盛,达到了古典文学文体之美的高峰。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断鸿声里一游子,落日楼头几古丘。 鲈鱼堪脍张生愧,田舍莫求刘郞羞。 风雨栏杆尽拍遍,何人知我看吴钩? 此外,教学中自觉地选用的对联往往是名家名联,其中包含有大量的中华民族的历史知识和文化常识,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饱含着中华民族的独特风俗、传统美德、鲜明个性和民族心态,等等。这些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乃至触动学生的内心共鸣都有着很大的作用。 (三)更清晰地认识到了对联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潜力之强 1、对联引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体现了师生平等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关系,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的方式多种多样,很多同仁在教学中多是作为一种补充性材料,笔者则在实践中多次采取了对联应征的方式。当教师给出半副对联时,教师自己在备课中自然已经拟好了另半副。而当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进行应对时,其实就是在向教师已有的对联进行有力的挑战。因此,可能枯燥呆板的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气。这种对联应对中的知识、能力、思维甚至是智慧的碰撞,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能促进教师角色的变化,即师生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创造性的情景之下,因而教学充满了人文关怀。毕竟,面对着同样的挑战,教师虽说拟好了对联,但是本质上却是和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试想,如果学生的应对有其弊而教师不察,那是误人子弟;如果学生的应对超越了教师所拟而教师不觉,那更是对于学生创造力的漠视。实践中,教师的思维敏捷程度以及发散程度常常未必高于学生,特别是面对着那么多鲜活的思想,对联的答案往往远远超出预先的设定。因此,这时反而更多地体现出了课堂的开放性和思

文档评论(0)

精品ppt.wor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