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大学生讲中国经典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给大学生讲中国经典文化 余小华   编者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何在生活在21世纪热衷于电子网络、流行音乐、洋快餐的大学生中扎根?怎样才能使他们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由衷地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这篇文章的作者从其教学中得到的体会,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1996年开始 我给大学高年级开笔译课,上了一学期后,发现学生在翻译中碰到的难题与出现的问题一大半竟在母语及其文化方面,于是在每节课前我都要给学生讲一段中国经典作品,例如几条《论语》,并要求学生课下读背。学生从不理解到接受,最后变得喜欢并深感获益。后来学院领导让我在全院开了一门中国文化选修课,再后来我在教英文写作课前也用十几分钟教一段古代经典,结果同样受到学生欢迎。每学期结束时我通常会让学生写一篇学习心得。很多同学写得很认真,也很出色,从中可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同,这不仅使我欣慰,也从中得到许多启发。   体会一:大学生在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渴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环境,他们不知道需要的是什么,只要提供机会,引导得法,他们一定会有枯苗逢雨的感觉。对于以教授外语、传授外国文化为主的外国语大学的学生来说,这种本民族语言文化的饥饿感尤为强烈,而一旦得到滋养,其欣喜之情自然也更加激越。在语言失落方面,张秋蔚同学写道:“英语学了快9年了,没学得怎样的出类拔萃,母语可快忘得差不多了。说中文开始颠三倒四,写家信还得捧本新华字典。平时都不敢看中文书,偶尔看本小说,也得选英文的。实在熬不过,拿本中文小说过过瘾,看完后便连叫‘罪过’。所以当余小华老师在第一节翻译课上用中文讲起翻译史时,当他发下一张《论语》并提倡我们多看看古典文学的时候,我明显地感受到了热血在我体内沸腾,终于有个堂而皇之的理由重返中文殿堂了!古典文学原虽非我最爱,可日夜相处下来,我便能体会到何谓余小华老师所说的‘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逐渐地,那种遗失多年的对中文的敏感似乎又回到了我的体内。”   在文化饥渴方面,方露同学的感受颇具代表性:“大学三年的英语学习中,我们大量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思想体系和文学作品,《简爱》、《教父》等成为我们的至爱。渐渐地,我们感到对中国文化的陌生。那些经典似乎已经过于遥远。我们常常感到迷茫:传统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似乎显得苍白,西方的那一套意识形态又不能完全被我们接受。在这种文化的真空中真不知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好象一切只为一个更好的‘钱’途!大学中又很少有课程或老师能引导我们去面对竞争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余小华老师每周带领我们诵读的那几段古文,每次一读到它们,我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烦躁和焦虑顿时消去,只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的洞察。我开始克服自己的浮躁,重新去领悟人生除去金钱以外的其他意义。”   对于因传统文化环境的缺乏而使人易入歧途这一现象,正在平凉监狱服刑的大学毕业生石昌杰向我表达了他的切肤之痛:“传统文化真正是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但多年来国之宝典束之高阁人难‘知’。我醒悟到这一点时,更多的是一种愤怒!跛脚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所幸的是在大墙内静心读了几本经典,从而开始从泥浊中自省自悟,重新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做人处世的道理,走过了一段从迷惘到光明的探索之路。”   体会二:在教授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急功近利。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影响,不少学校几乎变成只教书不育人的“职业培训所”,拼命向学生灌输知识训练技能,而对他们的心灵饥渴却熟视无睹。中国文化是一种终极关怀的文化,它重视的是人真正的生命质量。因此,对身外之物,诸如功名利禄,一向看得很轻,而且认为学习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个过程,因为完善自身是人一辈子的事情。如果我们带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去讲中国文化,就会跟中国文化的实质格格不入。在我看来,哪怕学生在开始阶段甚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理解、不接受,到一定时候也会达到细雨润物的效果。因为一个人的思想转变是需要环境、经历与时间的。王建芬同学就写了她的思想转变过程:“‘寓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于教学之中,陶冶性情,潜移默化地提高笔译水平’,这是余老师一贯的教学风格和方法。受实用主义影响的年轻浮躁的我们,开始根本不能理解老师的用心,只觉得他教的东西太不实用,甚至抱怨,我们将来要靠外语吃饭的,你教我们这些‘没用’的东西,岂不是‘浪费’我们的青春。可是,后来我们却发现我们认为最不实用的东西,却在‘实用’世界里印证了它的魅力所在。因为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越来越感到迷茫,不知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什么更重要,如何去取舍。老师讲授的中国经典文化恰恰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营养。它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我们理解了好多寓意深刻的哲理,也让我们领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这一切都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体

文档评论(0)

yyh8922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