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海南教育事业领军人物王弘诲的贡献.pdf
历 史考
口 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 白志文
摘 要 王弘诲作为海南本土人,即便是在外做官也没有忘记家乡的教育事业。通过王弘诲的个人努力,大大提高了海南地区
的教育水平,为海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而又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 明代 海南 王弘诲 教育事业 贡献 中图分类号 G275.1 文献标识码 A
王弘诲是明代时期杰出的大臣和教育家,曾经担任过庶吉士、 岛的人口已经达到了30万之多,这比元代增加了44%,与之对应的
翰林院检讨、会试同考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等官职。 是海南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表现在规模和教育的范
除此之外,王弘诲在文学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留下了许多有名 围上,都超越了前代,这同时也是海南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峰阶段。在
的著作。王弘诲 自幼年时期就表现得聪明好学,而且博览群书,在成 明代初期皇帝朱元璋就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 以学习为本
年之后他为官清廉,十分关心教育事业 ,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 的教育方针”,在 1369年即洪武二年颁发了 “兴学令”,要求在全国
自己的力量。 各地设立学校。在这种环境下,海南地区也建立了大量学校 ,在这
一 、 明朝早期海南教育事业的情况 一阶段 ,各级各类学校分布全岛。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当时海南
早在西汉时期,政府就已经在海南岛设立了专门的行政管理机 岛一共有官方办理的学校达 13所之多,其中府学 1所,州学3所
构,但是教育事业的发展非常缓慢。根据文献记载,直到宋代政府才 以及县学 10所 ,还有民众出资举办的义学 13所 ,由官员或者读
在海南岛建立学校,从 1044年开始,政府开始在海南岛的各个地方 书人创办的学校有 19所 ,还有专门培养军官的卫学 1所和所学 7
建立了官学,有州学4所,县学11所,社学2所,书院2所。到了元 所,除此之外还有地方集资所办理的社学达到了 179所 。表现在
代,海南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继续发展,其中有琼州州学 1所,军 科举考试上 ,明代海南地区的进士达64人,举人614人,其中文举
学3所,县学22所和书院1所,社学3所。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 人达614人,武举人 15人,这和当地的教育事业是密不可分的。可
载,海南岛在明代时期得到了大力开发,其经济文化事业在历史上 见当时在海南岛地区教育事业非常兴盛,这也为王弘诲的教育实践
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比宋元时期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当时海南 提供了基础。
术。 庄《子 ·说剑》更把剑中的精神境界区别为三种 ,“天子剑、诸侯 分为天子、诸侯 、庶民三个等级,是将宝剑中的精神物化为高中低三
剑、庶人剑”:“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 种境界 ,庄子认为真正高尚的击剑者,是将剑术用来 “包以四夷,裹
宋为镡,韩魏为夹……,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 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 ,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
锋,以清廉士为锷 ,……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庶人 春秋,行以秋冬”的宏伟大志,而不是用来好勇斗狠、无异于斗鸡之
之剑 “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5[15说明春秋战 术。以是观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剑文化里,又包含着对持剑者的道德
国时期的赏剑理论已把剑术分出高中下三品,持剑者不仅有击剑的 水准的评判,是把剑看成是道德文明的载体。故在 “季札挂剑”这个
功夫,更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才能把剑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事件中,并没有过分强调季札所佩之剑的价值和华丽,所强调的只
有此相剑理论与击剑精神的讨论,足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 是季札挂剑行为的高尚。季札在徐国君生前已将剑 “心许之”,而在
上的剑文化相当普及,作为拥有昂贵宝剑的贵族阶层 ,自然会在掌 徐国君去世之后,季札仍然信守着这一承诺 ,并决心要完成他对徐
握一定击剑技艺的同时,又掌握一定的相剑技巧,能够一眼就看出 国君的 心“许”:“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
一 把剑的价值。在贵族与贵族的交往之中,往往也会将对方腰间所 者不为也。”当无人可以亲手接下这把 “心许”的宝剑时,季札执意将
挂之剑的品级,作为品评对方的一个重要条件。在季札出使徐国时, 宝剑挂于徐国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