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苏轼 “中国好心态” 苏词 苏诗 苏文 第一节 苏轼其人 西历1037年1月8日(旧历1036年12月19日,仁宗景祐三年),苏轼生于眉山。 苏洵《名二子》:“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也矣!” 大喜·大悲 嘉祐元年(1056),苏轼21岁,与父、弟进京,三苏皆受到欧阳修赏识,次年正月,22岁,与苏辙登同榜进士。四月,奔母丧返回眉山。 欧阳修曾对苏洵说:“予悦文士多矣,独喜尹师鲁、石守道,然意长有所未足,今见君之文,予意足矣。”(苏辙《颍滨遗老传》)又称苏洵之文“以论精于物理而善识权变,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荐布衣苏洵状》) 在给梅尧臣的信中,欧阳修描述自己发现苏轼时的惊喜:“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与梅圣俞》) 两度守制 嘉祐四年(1059)十月,守丧期满,父子三人再度赴京。一路沿江唱和,编为《南行集》。次年二月抵京。 嘉祐六年(1061),苏轼通过制科考试,优入三等,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父苏洵经欧阳修举荐,留京编纂礼书,苏辙留侍身边。 英宗治平元年(1064)苏轼还朝任职,三年(1066),苏洵病逝,苏轼兄弟服丧归里。 反对熙宁变法 熙宁二年(1069),苏轼34岁,丧满还朝,正赶上王安石变法的高潮,苏轼与其意见相左,两次上书反对新法,不纳。求为外任,熙宁四年(1071),出为杭州通判。 苏轼与王安石的分歧主要有三点:1、王安石强调更张法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2、王安石主张富国、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而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3、王安石主张雷厉风行,认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苏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 在杭州约三年。 熙宁七年(1074),改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知州。 熙宁十年(1077)改徐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改湖州(今浙江吴兴)知州。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苏轼44岁。7月28日,到湖州不足三月,突然被捕。罪证是新党收集的一束诗文。言官何正臣、舒亶弹劾苏轼“嫌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系狱数月,遭受诟辱折磨,经亲故营救,在年底结案出狱,出为黄州团练副使,戴罪安置,不得签署公判。 《湖州谢表》:“知其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死亡体验 谋反罪。《王复秀才所居双桧》:“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霜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忘身。百年未满先尝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他年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惊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东坡居士 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轼不敢滞留,在御史台差人的押解下,苏轼携长子苏迈出京,奔赴黄州。先寓居定惠院,与僧人同食;后迁居临皋亭。苏辙受牵连遭贬,把苏轼的家人送来,生活极为艰苦。 元丰四年,在友人帮助下申请了一块荒地,除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 被贬黄州,是苏轼一生的转折。这是他的诗词风格转向成熟时期的标志。 元丰七年(1084)三月,改贬汝州,下九江,游庐山,经金陵,在蒋山与王安石会晤,相唱和,并约定将来归隐作邻居。 翰林学士 元丰八年(1085),苏轼50岁。宋神宗病逝,哲宗即位,年仅10岁,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等旧党,苏轼被起用为登州(今山东蓬莱)太守,刚到任5天,即接到调回汴京的诏命,次年为元祐元年(1086),苏轼一连三迁,任翰林学士知制诰。 在朝四年,苏轼拔擢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举荐秦观、陈师道,一时才士毕集,造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旧党另类 司马光尽废新法,“不复校量利害”,苏轼即坚决反对。司马光死后,旧党再起分裂,苏轼自称“受性刚褊,黑白太明,难以处众”,多次遭旧党构陷,感到在朝中不能立足,一再请求外任。 元祐四年(1089)三月,苏轼五十四岁,出知杭州。这是十五年后的旧地重游。 元祐六年,诏还京,遭旧党排斥。苏轼七上封章,要求放为外任,于是辗转于颖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为期都很短。 贬谪岭南 元祐八年(1093),苏轼58岁。高太后病逝,宋哲宗亲政,次年改元绍圣,新党的投机分子章惇、吕惠卿、蔡京执政,决定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