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嘉应观里看治河
河南省水利厅杨惠淑
嘉应观是一座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从A
级旅游景区,俗称雍正王朝的黄委会,黄河边上的小故宫。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
坐落在河南省武陟县嘉应观乡,占地140亩,由三个院落组成:中为行宫院,由南向北依
次为山门、御碑亭、严殿、大王殿、禹王阁,两侧钟楼、鼓楼、更衣殿、东西龙王殿;东
为河道衙署,是清代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西为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观内
有三奇,一奇供奉的全是河神。二奇铁胎铜面碑。除御碑亭外形酷似清帝皇冠,亭内有雍
正帝撰文书丹的铁胎铜面碑,周身雕龙,底座为蛟,工艺之精湛,为全国所罕见。碑下为
井,与黄河相通,从驮碑兽的左眼丢进石块,从入水的回声可以探知黄河的水位。三奇中
大殿,也称“无尘殿”,大殿天花板不见蛛网,不粘灰尘,乌虫不进,殿内藻井彩绘六十
五幅龙凤图,为纯满族风格,全国独此无二。
康熙末年,黄河四次在武陟决口。雍正元年,又决马营口,洪水直逼京津。为治黄安
民,雍正帝派河道总督率兵堵口、修坝,并亲临河防搬石。为祭祀河神龙王,封赏治河功
臣,口堵坝成时,雍正下诏敕建嘉应观。命河臣齐苏勒,仿北京故宫,调河南、山东等五
省民工,历时四载,建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官式建筑群。
一、中轴线上的禹王和牛钮
禹王阁是嘉应观里最高的建筑,供奉着治水泰斗大禹的帝王坐像。4000多年前,黄
河流域洪水为患,鲧治水失败被杀,其子大禹接任治水。他上任伊始就带着尺、绳等测量
工具到全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周密的考察,结果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
过汛期洪水,于是带领百姓凿开了龙门,当他发现黄河善淤时,又确立了一条“疏”的治
水方针,并按照河图洛书的指引,经过十年的努力,疏通了九河,使九州得以平安。百姓
感念他的恩德,尊大禹为禹王,他也是最早的治河功臣。
中大殿供奉的是清代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据导游介绍,牛钮是雍正的皇叔,也
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曾和齐苏勒一起治河。中大殿内立有“钦赐润毓”金匾, “润毓”
正是雍正帝赐于牛钮的封号。该殿就是雍正帝专门为其皇叔牛钮兴建的,因为雍正在未当
皇帝时,父康熙让其在武陟一带治理黄河。可黄河屡治屡决口,康熙便命其弟牛钮到武陟
督察,查找决口原因。牛钮奉旨仔细查找,原来四皇子雍正前边治理,十四皇子却指使入
暗中破坏。于是牛钮便据实禀报给康熙,认为四皇子治理黄河有功,这也是雍正能当上皇
帝的原因。雍正称帝后,为感念皇叔,特仿照故宫为牛钮修建了这座嘉应观。
关于牛钮的身份,说法不一。但笔者认为,戏说也好,考证也罢,把牛钮和雍正联系
起来,至少回答了:宏伟的嘉应观,为什么会建在经常泛滥的黄河边?为什么要仿故宫建
造?铜碑下为何压着一眼水井?中大殿藻井为什么敢画龙凤图?为什么观内只供奉治河
功臣而不是玉皇大帝?同时,也较好地诠释了嘉应观宫、庙、衙署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
二、东大殿供奉的治河诸神
东大殿供奉的是西汉的贾让,东汉的王景,元朝的贾鲁,明朝的潘季训和“白大王”
白英。人物形像威严肃穆,栩栩如生。
1.西汉贾让治河三策。汉代由于河床严重淤塞和堤防过于狭窄,汉哀帝初年, “河从
魏郡以东,北多决溢”。贾让提出“治河三策”: “徙冀州之民当水冲着,决黎阳遮害亭
(今滑县西南),放河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东薄金堤,势不能远泛滥,期月自定。”
从地形上说,在遮害亭上下改道使黄河北流是有条件的;当时黎阳河堤已高出堤外民宅,
当冲的魏郡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十人;且“民则病湿气,木皆立枯,卤不生谷”,贾让选择
这样的地方为黄河安排一条出路,是有一定道理的。贾让的中策是“多穿漕渠于冀州地,
使民可以溉田,分杀水怒。”穿渠,一则可以灌溉兴利,更主要是为了分洪,同时具有通
漕航运之利。这种分杀水怒的穿渠主张,是值得肯定的。关于下策,贾让说: “若乃缮完
故堤,增卑培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此最下策也。”贾让治河三策,不仅提出了防御
黄河洪水的对策,还提出了放淤、改土、通漕的措施,它是我国治黄史上第一个兴利除害
的规划,其中体现的“宽河”思想,对今天的黄河治理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元代贾鲁治河。至正四年(1344年)五月,河决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六月又
北决金堤,泛滥达七年之久。都水监贾鲁奉命“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
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功省;其二,议疏塞并举,挽
河东行,使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