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讲从郑和下西洋看当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海洋文明的一个顶峰 中国文化是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兼融并存的文化。 大陆文化是主体,它使中华民族具有内聚力,海洋文化使中华民族更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 一组充满诱惑力的数字 1405-1433年。28年。7次。 50多年,早于欧洲航海家的远航。以1433年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算,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 规模空前。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船只排水量大(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目的与手段 明初的基本对外政策是“宣德化而柔远人” :将中国文明远播海外;睦邻友好,不穷兵、不疲民,示之以恩,驭之以威。 郑和的具体做法:宣诏颁赏,增进友谊;调解纠纷,达到和平相处;树碑布施,联络宗教感情;克制忍让,化干戈为玉帛。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结果与影响 推行和平开放的对外政策。备受海外各国赞扬,带来了频繁的中外友好交往,使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谊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据统计,明成祖永乐年间,与郑和下西洋有关亚非国家来华访问的使节共有318次,平均每年有15次。更有渤泥(今文莱)、满加拉、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古麻刺朗(今菲律宾内)4国11位国王,亲自率团前来明朝进行国事访问。其中3国的国王于访华间逝葬在中国。 伟大贡献 科技上:推动了与海洋有关的科技的。A, 用科学的方法测定船位——测深定位、对景定位和天文定位;将中国的世界地理学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记述亚非各国地名约500个,其中外国地名约300个,且对各地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民情等有具体介绍)B,对气象学的贡献,掌握季风规律,预测天气的晴雨、海流、潮汐的变化等。C,对海洋气象观测和运用。 文化上:促进了汉语的世界化和外语的学习及人才培养;交流成果,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经济贸易:朝贡贸易 ,官方贸易,民间贸易。 政治上:推行和平友好、对外开放的政策 。 一、挑战 1.领土安全: 台湾问题 麦克马洪线 钓鱼岛 越来越少的领土争端 台湾问题的新情况 台独的高峰期已过 美国因素的新表现 日本因素在增强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管齐下 借助国际力量的胆略和勇气 民间力量的壮大 中印之间的互动 美、日对印度的拉拢和利用 中印之间互动互信增加(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 中印之间领土之争 巴基斯坦的平衡作用 2.政治安全 中国与日本 能源之争 台湾问题 历史问题 心理问题 恐怖活动 3.能源安全 战略资源短缺与 经济发展的矛盾 经济价值 据日方算,东海海底的油气蕴藏量与黑海相当,约达72亿吨,其中石油大约1000亿桶,天然气约2000亿立方米,价值数万亿美元。 2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储量!2003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仅341.28亿立方米。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天然气需求量将增至2000亿立方米,届时供求缺口将扩大到800亿立方米。日本则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现在每年的进口量已达778亿立方米。 目前中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内蒙古苏里格气田,2003年探明储量为5336.52亿立方米;最大的海上气田是位于南海西部的“崖城13-1”气田,2000年探明储量为2357亿立方米。 中日东海油气资源之争示意图 5次战略磋商 1,05-5-13,北京,同意保持对话 2, 05-6-23,中日关系 3,05-10-14,北京 3,06-2-10, 5,06-5-7,北京 交涉过程 中日磋商:2004年10月、2005年5月、10月。北京。迄今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 中国一直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立场,主张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寻找解决争议的途径。 中方一直坚持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应根据公平原则开展谈判。 中方一直不承认日本所谓的分割两国领土的界线。 首先要考虑海洋地理因素,东海中方一侧是亚洲大陆,有着漫长的海岸线,日方一侧是岛链。 在此不均衡的地理环境下,日方要求平分东海显然有悖“公平原则”。 日本政府曾于1972年至1991年、1996年至2000年两次对东海海底进行过勘探,但对海底资源的储量却未掌握。 根据“圣地亚哥宣言”的内容:“领海为领土向外延伸的200海里以内范围”,由此产生了200海里排他性经济区的概念。日本借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