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方法与新问题:从文献学的校注到批评性的校读.pdfVIP

老方法与新问题:从文献学的校注到批评性的校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老方法与新问题:从文献学的校注到批评性的校读 清华大学中文系 解志熙 现代文学文本需要校注吗?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是不以为然的。因为他们觉得 “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文本使用的是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语体文,近乎大白话,人人 看得懂,纵使版本有差异,文字有出入,也无碍大体,而夹杂其中的诸多外国文和外国 事,就算弄不清楚也不至于影响大义的理解,所以校呀注啊的,即使不说是多此一举, 也是不急之务。 坦率地说,我自己过去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逐渐发现事情并非那么简单。事实 上,大量的现代文学文本累积了颇为繁难、亟待校注的问题,成为阅读和研究的拦路 虎,而得到认真校理的却只有《鲁迅全集》等个别大家之作。所以,对现代文学文本的 校注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几乎需要从头做起。不难想象,这项工作的量有多么巨大,并 且与古代典籍相比较,现代文学文本的校注也确乎别有所难、问题多多。由于问题的类 型和造成问题的原因不一,解决问题的条件和方法自然也有不同。这里即以自己在研读 和整理现代文学文献过程中碰到的校注问题为例,按问题类型略述个人的一点体会,以 就教于学界前辈和学科同行。 文字讹误的本校与理校 古代中国自雕版印刷术昌明以来,除坊间为牟利而草率印刷通俗文学外,凡是重要 的典籍和严肃的著述之印行,必先请善书者精心书之、参校者仔细校之,方可上版刷印 问世,态度颇为矜重。而现代文学文本在最初发表和出版时,依据的都是作者提供的手 稿,其间书写潦草、不规范以至出现笔误等情况,往往而有,加上赶稿的匆忙和校对的 粗疏(坦率地说,不少现代作家、编辑的校对态度似乎远逊于古人),这就使许多现代 文学文本从初刊本或初版本开始就留下了不少令人惋惜的文字讹误问题,而在此后或者 未能结集、再版,或者即使结集、再版,也很少能得到认真的校正。所以,我们今天对 现代文学文本的初刊本或初版本的校勘,事实上常常是在纠正当初排版中的误排以至作 者原稿中的笔误。 这正是现代文学文本校勘的一个特别难题:由于是“从头”校订,别无更早、更可 靠的版本为据,也难觅作者原初的手稿为本,所以,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其实无法运用在 .古典文献整理中行之有效的对校之法,而只能退而求其次,被迫采用本校和理校的方 法。在本校和理校中,所可借助的只有同一文本中的类似语句、同一作者的其他相关文 本,再加上对文本上下文义的推断。这就颇为困难了。我自己在校勘于赓虞佚诗佚文的 过程中,常为这类问题所苦。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讹误都那么难以校订。例如,于赓虞 《受难者的日历》诗句“惊异着怅望空虚的大空”中“大空”显然有误,即可据上文 “我游离于太空的倦魂又慢慢的睡去”一句,推定此旬中“大空”当作“太空。有些 ·396· 讹误显然是当初的误排,据上下文义即可予以纠正,如于赓虞《公主墓畔》诗句“那摧 眠的暮钟”,其中“摧眠”当作“催眠”。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比较容易的。但有些刊发 本的误排,可能源于作者手稿的潦草,校理起来就颇费斟酌了。例如于赓虞《我怕》诗 句“我怕看潺潺小溪的微波/不停的滚下去了’’中的“滚”字用得实在有些别扭,似有 错误,可错从何来,如何校订?思量良久,才觉出大概作者原稿中本作“流”字,书写 潦草近似“滚”字,遂致误排。有些地方,例如于赓虞组诗《秋蝉》之五《旅客》末句 “又很兴奋的奔结他的旅程去了,其中“奔结’’显然不词,可我和王文金先生在合作 编校《于赓虞诗文辑存》的过程中,~直想不出该如何校订这个不词的词,只得作存疑 处理;现在想来,“奔结”在作者原稿上很可能作“奔往’’,只是由于作者书写潦草, “往”字写得看似“结”字,因此导致了误排。记得最让我头疼的是于赓虞的信《北 风之先声》的校释。该信连载于1925年8月2—3日出版的《豫报副刊》8卜90期上,当 年的编者据于赓虞来信手迹直接排印而校对粗疏,甚至可能未作校对,所以错谬满篇, 殊难校理。例如其中有这样几句—— ……不但说我的生活似觉狭溢,方面不妨广些;自然很有道理。他有我满书架 尽是红经绿黄…… 的书友儿,翻开看尽是蛮形文字的诗原理,诗作法,诗论,诗的批评,诗的创 作……故他终交说出这样口觉来。 这真是错得一塌糊涂,我绞尽脑汁为之校理,才勉强可以读通:“承祖说我的生活 似觉狭隘,方面不妨广些;自然很有道理。他看我满书架尽是红经[“经”字疑衍]绿 黄……的书皮儿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