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通指句认知的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对通指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迄今为止尚无统一定论。语言学研究主 流为逻辑与结构形式语义分析,因忽视概念与思维之间的关系,无法从本质上解 释反例容忍现象,本文试以认知理论为基础研究此问题;汉语中有两大非典型名 词性通指表现形式:“这+BCN”和“一量名”构式,相关讨论较零碎,有必要对其进 行解释性研究;目前关于通指句的句法一语义限制分析甚少,本文试在这方面做出 一定努力。 在层级假设和主观化理论框架下,本文主要得出了如下三方面结论:1)特征 类通指句反例容忍现象是层级心理模型触发认知推理过程造成的结果,合意模型 的选择由整个句子结构认知域决定,反例本质上与“数量”无关;2)通指性“这”源 自指示词“这”的“认同用”和“情境用”,话题义极明显,主要用于强调个人主观信念 与态度,语法化过程中伴随明显的情感与认知主观化;通指性“一”适用于针对个 体宣扬普遍道理的语境,命题意义较BCN弱,主观性更强,通指一量名构式对名 词生命度的要求及其与通指测试框架的不兼容性决定了其分布广度不如通指性 “这”,从而否定了之前关于汉语通指最基本表现形式的共识;3)句法一语义分析方 面主要涉及主谓语指称意义匹配问题,其中动作性动词由于发生了主观化,指称 意义降低,因此可与通指性成分匹配,由于动词对论元的约束力下降,整个句子 形态变化减少。 本文所采用的认知研究方法从根本上解释了反例容忍这一难题;对通指性 “这”和“一”的理据阐释及句法一语义限制的分析从单纯的描写性分析上升到了解释 性研究层面。 关键词:反例容忍,层级假设,主观化,通指性“这”,通指“一量名”构式,句 法一语义限制 Abstract 1 untilnow, Theresearchof canbetracedbackto generic-ness 970s,however,up no hasbeenset to acceptedtheory up.Aslinguistic unanimously andformal isthemain it theindelible linguistics stream,butignores relationship this andhuman couldnotrevealthetrue betweenconcept thought,therefore on motivationfor thesis tosolvethisissuebased tolerance;this exceptions attempts thetwo Chinese flames.Discussionsabout theoretic atypical cognitive significant zheand fairly manifestations.generic generic need littleresearchiscond

文档评论(0)

bhyq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