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兹量子阱探测器的能带、输运和光耦合研究.pdfVIP

太赫兹量子阱探测器的能带、输运和光耦合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BE2013 专题邀请报告 IS9 太赫兹量子阱探测器的能带、输运及光耦合研究 1* 1 1 1 2 郭旭光 ,曹俊诚 ,张戎 ,谭智勇 ,刘惠春 1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太赫兹固态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长宁路865 号(200050) 2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结构及量子调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东川路800 号(200240) * 电子邮件: xgguo@mail.sim.ac.cn 太赫兹量子阱探测器(THz QWP)是一种基于半导体低维结构的光子型探测器[1],其原 理与中红外波段的量子阱探测器类似。与其它种类的太赫兹探测器相比,THz QWP 具有响应 速度快、体积小、寿命长、稳定性高和工艺成熟等优点[2],特别适合于太赫兹波段的高速 探测与成像应用。开发高性能的THz QWP 对太赫兹技术应用于在线环境监测、实时成像和无 线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在THz QWP 中,由于构成量子阱的势垒高度小于40 meV,在阱中掺杂电子引入的交换关 联势对其能带结构有重要影响。我们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以及局域密度近似,研究了交换 关联势和去极化效应对THz QWP 的结构优化和峰值响应频率的影响。我们发现,交换关联势 使第一子带和第二子带间的能量差增大,同时第二子带向量子阱内移动,而去极化效应导致 峰值响应频率提高。因此,考虑这两种多体相互作用能够大幅度减小峰值响应频率的计算误 差,并且准确确定第二子带的位置,对提高THz QWP 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THz QWP 的电流电压曲线上存在负微分电阻区域,我们采用一个自洽稳态输运模型,唯 象的考虑了由于电子-电子相互作用,漂移电子将能量传递给量子阱中的束缚电子,导致了 束缚电子的热化,我们的计算表明,这种束缚电子热化是负微分电阻的起源。 在THz QWP 中,由于电子掺杂浓度低,导致探测器的量子吸收效率低,大大限制了探测 的响应率和探测灵敏度,我们充分考虑了THz QWP 的器件厚度小于探测光的波长的特点,设 计了两种光耦合结构:金属微腔耦合器和表面等离激元耦合器。我们的计算结果表明这两种 耦合器能够大幅度提高器件的量子吸收效率(30-100 倍),能够提高THz QWP 的探测灵敏度 和工作温度。 参考文献 [1] H. C. Liu, C. Y. Song, A. J. Spring Thorpe and J. C. Cao, Appl. Phys. Lett. 84, 4068 (2004). [2] X. G. Guo, Z. Y. Tan, J. C. Cao, and H. C. Liu, Appl. Phys. Lett. 94, 201101 (2009). [3] X. G. Guo, R. Zhang, H. C. Liu, A. J. SpringThorpe, and J. C. Cao, Appl. Phys. Lett. 97, 021114 (2010). [4] X. G. Guo, L. L. Gu, M. Dong, J. C. Cao, H. C. Liu, and F. M. Guo, J. Appl. Phys. 113, 203109 (2013). [5] X. G. Guo R. Zhang, J. C. Cao, and H. C. Liu, IEEE J. Quantum Electron. 48, 728 (2012). [6] X. G. Guo, R. Zhang, J. C. Cao, and H. C. Liu, IEEE J. Quantum Electron. 48, 1113 (2012). 105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