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献中的南洋华人.pdf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文文献中的南洋华人.pdf

中文文献中的南洋华人中文文献中的南洋华人 中文文献中的南洋华人中文文献中的南洋华人 华侨时代 (1912-1949) 同化与归化:中文文献中的20 世纪上半叶的东南亚华人 20 世纪的上半叶,是所谓的 “华侨时代”。在这五十年间,不仅仅是华侨 在人数中历来最多,这个时期的资料也是十分丰富的。王赓武教授指出,“海外华 人史料从来没有过这么丰富的时候。固然,非常可惜的是这些丰富的资料分散在各 个国家,遗失的、被烧毁的不知有多少,就是幸存的资料也很少被各地政府保存, 更没有人去整理。散在民间的仍然不少,但收集、保管的机关实在太少。”① “同化”与“归化”问题,贯穿了这一时期的华人文献与史料,引人注目。 王赓武指出:中国的各机关及一些学者以为,在海外各地的华侨,有不同的态度或 不同的组织或不同的观点,最少他们以为有三大类的华人或华裔。第一类是“所谓 不自以为中国人的、完全被同化的,可以说已经不是华侨了,简直是叛附,或者是 投番了 ;另外一类就是热心爱国的华侨,越来越多。一方面是受孙中山的影 响,又因为华侨教育发展得又快又成功。另一方面,交通更加方便,回中国的机会 渐多;第三种华侨,尤其是在东南亚,这些华侨上外国人的学校,读荷兰文或英 文,不懂得看中文,不会写中文,其中有一部分差不多已同化于外人了,只会讲些 马来话或英语、荷兰语、爪哇语等等,穿马来装或西装,赤脚走路,饮食也大受外 人影响,可是也不完全同化,并没有否认是中国血统的华裔或华人。”② 这里所谓的第一种华人或华裔,是指那些完全被同化,已归化甚至入籍美 国、荷兰或英国公民的华人;第二种是十九世纪中期以后移民东南亚各地的 “新客 移民”为主;第三种则是指荷属东印度与海峡殖民地等地的“土生华人” (Peranakan) 。对于第一种华人,一般认为这些被外人同化的华人已不可挽救,但 值得大家警惕,以便将来的华人避免再会有这样的发展,办法是竭立地教育、宣 传、使得下一代的华侨不再重蹈覆辙;对于第三种华人,他们被认为是 “唯姓氏尚 存中国之旧,岁时祭祀,亦如中国”,不完全同化,并没有否认是中国血统应使他 们归化中国或归化中华文化来抵制、抗拒为外人所同化。在这期间,中国是以热心 爱国作为海外华人的一种标准,所以对第二种人,是要使他们更加爱国,仅仅有中 国国籍,自己说归化还不够,还需要更积极地爱国。③ “同化”、“归化”概念 “同化”一词,相当于英文中的 “assimilation ”。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春秋 战国时代,孔子曾有一句批评管仲的话,他说 “管仲相恒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民到今受其赐。征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所谓“被发左衽”,是指管仲在 “衣 装”上已被齐国所 “同化”。但中国的历代学者,并不重视这个概念,也没有用这 个词,主要原因是这一千年来华夏民族,虽曾被外族战败,华人受过外族的控制, 也受他们文化的影响,但基上没有被同化,却反而把这些外族同化为中国人或华 人。这些化外的民族终于归化中国。④ “归化”这一概念,较为中国学者所常用。这个概念原来是指一些人被别人 教化、渐濡德教而归善俗。后来这词常被用来形容外国人仰慕中国文化,而归顺中 国或中国文化。同义的词句,尚有 “感化”、“慕化”、“响化”等,都是指被中 国教化的意思。因此,“从中国的观点,只有外族归化中国,没有中国人归化外 国。如果有的话,就被指为 “被发左衽”、“胡化”、“以华从夷”、“通番”或 “叛附夷人”或“投奔外国”……。这是中国人传统的优越感所使然。 在近代 “归化”这一词与“入籍”(naturalization) 一词同义。清朝政府在十 九世纪时,和外国政府签订条约,开始面对这个 “入籍”问题。例如,在1868 年,和美国订条约时,规定设置驻外使节,条约上就规定:“条约不赋与在中国 之合众国人民 (即美国公民)或在合众国之清国臣民 (即中国人)以归化权。”这 条款规定,两国都不允许他们的臣民或公民归化,就是不许 “入籍”。 总得来说,“同化”与“归化”是两个有关系,但并不相同的问题。王赓武 教授注意到,清朝初年的时候已经有所谓华人在海外 “存留不归”,“即行留 住”,这些句子;还有说 “蓄发居住,婚娶生育,竟不作故土之”。这是指清初福 建、广东人在东南亚移民的趋势,在清初即已普遍存在。⑤ 1887 年,张之

文档评论(0)

wangshir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