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docVIP

血瘀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血瘀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doc

血瘀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 血瘀与溃疡性结肠炎关系的研究进展_医学论文 【关键词】 结肠炎,溃疡性;辨证论治;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试验;综述文献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和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中医学多归于肠、泄泻或痢疾范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家认识到血瘀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及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从瘀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收到较好效果,相应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1 血瘀与UC的关系   1.1 血瘀为UC的主要病机,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赵立群等[1]认为UC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或脏腑虚弱等,致湿热寒邪壅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脾失健运,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而发病,其中血瘀是主要病机。俞娜珍[2]临床观察发现,慢性UC患者多有血分受损,致瘀、致滞,瘀阻不通则痛,故常有大便里急后重、左下腹隐痛、腹胀满、下利脓血、面黄脉涩、舌紫等瘀证。认为血瘀为UC的病理基础,而活血化瘀治疗可使结肠局部祛瘀生新,祛腐生肌。同时还提出瘀可为因,又可为果,瘀的形成与气虚、气滞等有关。黄永俨[3]认为UC病久往往虚实夹杂,特别是与气血瘀滞关系甚为密切。根据中医久病必瘀,即久病气虚血瘀、寒凝血瘀、气滞血瘀、阴虚血涩致瘀的理论,认为血瘀证候存在于UC的各型及疾病发展的全过程,故治疗时把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融入辨证施治之中,达到祛邪扶正的目的。黑贺英等[4]认为该病病机复杂,寒热交错,本虚标实,以脾、肾虚为本,气滞、血瘀、湿热为标,治疗时对顽固腹痛,必须化瘀通络。临证见左脉弦紧,右脉迟涩,舌质黯红,舌下络脉青紫,系瘀血为患。朱广军[5]根据中医辨证及现代研究,提出本病发病过程中均存在着血瘀病变,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理气等法,取得了“行血则脓血自愈”的效果。程海波等[6]认为其病因病机为感受寒、湿、热邪及饮食不节,导致湿热蕴结,壅塞肠道,使肠道气血凝滞。   1.2 疾病不同时期,血瘀程度不同 尹冬[7]以叶天士“初病湿热在经,久病瘀热入络”、“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理论为指导,并借鉴《医林改错》“腹肚作泻,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建议临床久痢不愈者,或见瘀血征象,均可采用活血祛瘀、辛温通络之法。邱夏桑[8]认为UC初期多为大肠湿热,中期脾胃虚弱,病情进一步发展,后期病久入络,络伤出血,气滞血瘀,治宜行气导滞,活血化瘀。唐旭东[9]用活血化瘀法论治UC,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适时地配合运用活血化瘀药物, 在药力、药性方面据病情斟酌使用,才能解决临床问题。   1.3 血瘀的存在是影响UC预后的重要因素 董丽春等[10]认为气滞血瘀是UC久病不愈的主要原因。本病初期为脾虚湿困,进一步发展则气虚、气滞,气滞则血不行,故气血瘀滞于大肠,表现为局部疼痛,可触及增粗及变硬的肠管,或肠腔中形成众多的假息肉,属虚中夹实,治疗难度增大。活血祛瘀时,应强调升降气机为主,不可一味妄用活血破瘀峻药。栗广辉等[11]则认为UC血瘀肠络贯穿始终,久病入络,久病必瘀,血瘀至肠,肠络失和,血败肉腐,内溃成疡,是UC的局部病理变化,也是UC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活血化瘀之法至关重要,应贯穿治疗始末,使瘀血祛,新血生,肠络活,腐肉祛而新肌生,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2 现代医学有关血瘀与UC的研究   2.1 UC的血栓并发症 UC血栓并发症的出现是血瘀存在的有力证据。Bargen JA等[12]于1936年首先报道并发于UC的血栓栓塞现象。杨栋等[13]认为UC患者血液中促凝血酶原激酶、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小板等物质增多或活动度增强及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是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UC血栓并发症的发生部位非常广泛,且患者常既往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病史。刘明等[14]报道UC并发肢体动脉血栓2例。临床特点为:①有长期结肠炎病史;②均在肠病复发或未完全控制时发生肢体血管血栓形成;③均有贫血病史,全身营养状况差;④常规一般性出凝血检查指标正常;⑤肢体血管突然发生血栓形成。施昕等[15]报道UC并发腹腔血管栓塞9例,经B超、CT及腹腔动脉造影确诊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5例,门静脉血栓2例;经血管造影显示肠系膜动脉及其分支节段性痉挛1例。其中7例患者经肝素治疗好转。董锡安等[16]报道UC伴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患者因活动期UC入院,住院期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考虑与UC患者的血小板活化和高凝状态有关。在随后的治疗中采用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抢救UC合并心肌梗死,取得满意疗效。   2.2 UC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液流变学是中医“血瘀证”诊断的一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6197318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