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技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十年的经验和探索.pdfVIP

射频消融技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十年的经验和探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循证规范治疗 辫霞三 第十三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探索学术前沿 射频消融技术在肝胆外科中的应用一十年的经验和探索 马宽生陈敏丁钧夏锋李晓武王曙光别平董家鸿等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重庆400038) 目的: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1 频电极经皮经肝插入肿瘤病灶内,由于交变电流的作用使局部离子震荡磨擦产热,温度可达90一1O。C,导 致病灶凝固性坏死,具有微创、安全、可靠的特点。自1999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目前已被公认为 可治愈肝肿瘤的微创手段。本所也于1 用于治疗脾大脾功能亢进症;近年又新开展了增强型射频消融新技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及射频辅助的肝切除技 术。本文将十余年来在此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做了总结。 方法和结果: 1.肝肿瘤RFA治疗 1.1病例基本情况:本所于1999年6月至2011年5月,对1711例肝肿瘤患者进行了2439次治疗。其中男性 为不能手术、不愿手术或术后复发不愿再手术的肝癌患者。肝脏良性肿瘤303例(血管瘤226例,其它良性肿瘤 77例)。肿瘤平均直径为4.05(0.5~15cm)cm;其中直径1—3cm1087例(63.5%),3.1—5cm357例(20.9%), 5.1—10cm 205例(12.0%),10cm 例,3次以上49例。RFA治疗后并发症共59例,总并发症发生率(59/1711)3.4%;其中反应·眭胸腔积液29 例,血气胸5例,气胸3例,结肠穿孔1例,腹腔内出血3例,穿刺点胆瘘3例,穿刺道脓肿6例。皮肤烧伤5例, 术后皮下出血2例,术后上消化道大出血1例,心包积液1例。均经处理或手术治愈,无一例住院期间死亡。 171 51.8%。所有良-陛肿瘤患者均存活。 主要创新点:1).对大肝肿瘤的RFA治疗有多项创新,提高了疗效。创用了一次定位、多点穿刺新技 一85— 循证规范治疗 霪《夜兰c 第十三届全国肝癌学术会议 探索学术前沿 膈顶部肝癌技术;首先进行了特殊部位(近大胆管/胆囊及大血管)肝癌RFA治疗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实验与临 床研究;开展了腹腔镜下RFA治疗肝表面肿瘤及凝血功能障碍肝癌的治疗,拓展和提高了RFA的疗效和范围。 究,及RFA治疗肝肿瘤后残癌细胞生物学特性变化的实验;为开拓干细胞和纳米技术用于增强RFA疗效、深入 理解RFA治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脾功能亢进症的RFA治疗 X X 胞计数3.0109/L)、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50109/L),且所有患者均行骨髓穿刺活检证实有核细 胞增生活跃,符合牌亢诊断标准。本研究RFA治疗38例《B组),脾脏切除19例(A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 8例):50%≤消融体积70%;B3(11例):消融 为以下3个亚组:B1(9例):消融体积50%;B2(1 12月测定一次。 4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均值在术后均有迅速上升,并在术后短期内(6月)各自与术前相比差异显著 术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的趋势,但较术前相比仍有显著提高。和A组患者相比,B3组患者仅在术后60月时 出现统计学差异,但较术前仍升高明显。 El达 术后血小板计数的变化,A组与其余各组间有明显不同。A组血小板均值在术后迅速上升,并在术后7 上升至术前水平的两倍以上,并于术后一月时与A组患者水平相当。B1、B2组患者血小板均值分别于术后6月 i;I:148,,EJ与术前相比时回落至术前水平。与白细胞变化趋势相同,各组患者血小板均值水平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 逐渐下降至正常参考值以下,但是A组幂I:IB3组患者在术后较长时间(60月)后仍较术前水平提高近两倍以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