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伦春族的历史贡献
鄂伦春族是一个狩猎的民族,元时称为“林木中百姓”,明代被称为“北山野人”,清初谓“树中人”。其在鄂伦春东部者,又呼为使鹿部,其在鄂伦春上流西部者又呼为使马部。其在黑龙江下游之鄂伦春又呼为使犬部。鄂伦春族17世纪之前,生活在黑龙江以北,贝加尔湖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广阔土地上。他们以游猎方式生存。17世纪,由于沙俄对远东的进犯,部分鄂伦春人南迁到大小兴安岭地区。充当骑兵的鄂伦春人被称为“摩凌阿鄂伦春”,意思是“马上鄂伦春”,也叫“使马鄂伦春”。“步行鄂伦春”,被称为“雅发罕鄂伦春”。鄂伦春民族在抗击沙俄侵略,参加清政府定期巡逻边界等活动,保卫边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等方面作出了历史贡献。
一、为抗击沙俄侵略,保卫祖国边疆
鄂伦春骑兵在战时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是抗击沙皇俄国侵略、保卫祖国东北边疆的一支劲旅。清初,在抵御外来侵略、保卫边疆的战斗中,鄂伦春猎民拿起狩猎用的弓箭、扎枪,同端着火枪、拉着大炮的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战斗。17世纪中叶,康熙四年(1665年),沙俄侵占黑龙江上游北岸雅克萨城,烧杀抢掠鄂伦春族等游猎民族。鄂伦春民族不甘屈服,与清军紧密配合,抗击沙俄侵略。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冬,萨布素派人跟鄂伦春头人朱尔铿格等联络,决定派遣夸兰大鄂罗舜率军扫荡精奇里江一带俄军。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这支清军直抵多伦斯克和昔林宾斯克(位于昔林木迪河畔)。因俄军闻风逃走,清军乃将堡寨焚毁,继续溯精奇里江上行,寻歼俄军(1)。这一年,黑龙江流域各族群众积极配合官兵消灭入侵之敌,其中牛满河之奇勒尔奚鲁噶奴等“杀十馀罗刹”,鄂伦春人朱尔铿格等在精奇里江杀5罗刹,费雅喀人“击杀罗刹甚众”(2)。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收复雅克萨城,鄂伦春族士兵565人参加了雅克萨战役(3)。他们积极运送物资,当向导,侦察敌情,甚至参加战斗,并立了战功。在两次收复雅克萨城之战斗中,鄂伦春族军民同清军一道作出了巨大贡献。
19世纪中叶,沙俄侵占黑龙江以北及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鄂伦春族继续奋起抗击沙俄。(4)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六月间,沙俄侵略者制造了海兰泡和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对当地汉、满、达斡尔、鄂伦春族人民进行血腥地大屠杀,侵占了黑龙江以北全部中国领土,并且越江攻占瑷珲、齐齐哈尔等地。在抗击沙俄大屠杀和保卫瑷珲的战役中,库玛尔路和毕拉尔路鄂伦春人出动500人的马队,毕拉尔路官兵60人,从车陆出发,人员取江道,马匹走旱路,急行军三天三夜,到达瑷珲后,他们还没来得及吃饭,俄军就向瑷珲城开炮。于是,立即投入战斗。因为众寡悬殊,武器落后,经过一周的战斗,撤至大岭一带。在北大岭战斗中,鄂伦春官兵埋伏在八里小河对岸,担负起截断敌人后路的任务。(5)库玛尔路协领寿廉在奉命率队痛击沙俄侵略者的战中,“颇称勇敢。”(6)虽然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但却为鄂伦春族抵抗沙俄侵略写下了壮丽篇章,彰显了鄂伦春族不畏强暴,英勇果敢的大无畏地英雄气概。
同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鄂伦春兵也发挥了作用。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又从毕拉尔路征调鄂伦春兵200人参加战斗。(7)
1730―1736年,清朝为对抗沙俄东征,调鄂伦春兵359名及其家属移驻巴尔虎进行驻防(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黑龙江将军自瑷珲移驻墨尔根城,增加鄂伦春、达斡尔420名。康熙三十年(1691年),挑选鄂伦春、达斡尔披甲驻齐齐哈尔,遣满洲兵200任教练。(9)雍正十年(1732年),257名鄂伦春士兵同索伦、达斡尔等族兵丁共计3000人编为八旗,驻防呼伦贝尔。(10)呼伦贝尔附近的济拉嘛泰河口处,地方辽阔,水草甚佳,树木茂盛,可以种地筑城。“左翼,自修城处至鄂罗斯交界处游牧;右翼,在喀尔喀河游牧。共编为五十佐领。各添佐领一员。骁骑校一员。每旗、各添副总管一员。并铸给总管关防。设笔帖式二员。请将达巴哈管理左翼。博尔本察管理右翼。凡驻防官兵等、各给马匹牛羊。以立产业。官员,每年给与半俸;兵丁,每月给银一两。其军器旗帜等项,该部制造赏给。再,济拉嘛泰河口处至齐齐哈尔。共六百八十里请设立卡伦十处。护送往来行人。”(11)清政府不断增加包括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在黑龙江各地的驻防,对抵制沙俄扩张,保护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鄂伦春兵的战斗作用,清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鄂伦春兵的管理。一是加强鄂伦春兵的布防。咸丰十年(1860年),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奏将五路鄂伦春生丁收罗团聚,分布要隘,以便紧急应用。(12)二是增加鄂伦春兵的额数。光绪六年(1880年)黑龙江将军定安,增调鄂伦春兵500名,使之增至1000名。三是加强军事训练。光绪元年间,黑龙江将军丰绅奏调鄂伦春兵500名,每年三月间,调集内兴安岭旺山一带,集中演练40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