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稠油热采井汽窜监测资料确定
井间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赵业卫 姜汉桥 程仲平 刘同敬 邓中先 崔士斌
(石油大学(华东))
摘要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发,井间汽窜明显影响井间剩余油分布和动用状况。本文论
述了辽河油区稠油、超稠油蒸汽吞吐井间汽窜的动态特征,基于普遍应用的高温长效监测手段,
建立了描述井间剩余油动用特征的数学方法,利用长效监测流温、流压资料反演井间汽窜通道
的特征参数,确定井间剩余油分布特征。以矿场测试为例,对辽河油区杜84块超稠油油藏蒸汽
吞吐井间汽窜和剩余油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高温长效监测资料确定井
问汽窜特征参数反演稠油、超稠油油藏并间剩余油分布特征,对认识稠油、超稠油油藏剩余油
饱和度分布及指导后期开发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1£▲—j一
日lJ 青
辽河油田具有丰富的稠油资源,目前蒸汽吞吐开发已形成600×104t以上的生产能力,
有不同的开发特征,主要问题表现为井间汽窜,且各类井间汽窜对稠油开发效果影响十分严
重。辽河油区杜84、杜229超稠油区块,受井间汽窜影响的油井达到80%以上,油井产量
严重递减,油汽比不足0.4,开采效益差。通过采取防窜关井,发展应用多井“整体吞吐”、
“一注多采”的开发策略,见到了一定的效果。分析评价稠油、超稠油井间汽窜特征,认识
井问剩余油分布对改善开发效果,提高稠油吞吐采收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针对稠油、超稠油热采特点,辽河油田主要发展和完善了注汽井吸汽剖面测试、高温长
效测试等配套监测技术,基本满足了稠油、超稠油热采全过程包括注汽、焖井、放喷、采油
生产阶段的资料录取要求。其中高温长效测试技术具备测试工艺简便、监测时间长、分辨率
高等特点,仪器适应温度30012,压力30MPa,可以随泵下人油井连续测试泵下流温流压,
被广泛应用于热采井生产过程动态监测,尤其对于稠油、超稠油井间汽窜的监测具有很好的
适应性。本研究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对超稠油高温长效测试资料进行分析,对井间汽窜状况进
行定量解释,计算得到了汽窜井的汽窜量、汽窜速度、汽窜带的形状参数等,并由此认识稠
油、超稠油油藏井间剩余油的分布,建立了不同汽窜方式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对油井措施可
开发调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稠油开发井间汽窜特征
【一)生产特征
对于汽窜的概念,目前尚无正式的定义,一般意义是这样理解的,当一口井注蒸汽时,
·191·
相邻的生产井在压力、温度、产液量、含水等参数有直接变化。现场发生汽窜至少包括以下
3种特征之一:
(1)生产井日产油量增加,井口温度上升;
(2)生产井日产液量、含水、温度均上升,井口有蒸汽外刺;
(3)生产井日产水量迅速增加,井口有蒸汽外刺。
井间汽窜的发生不仅只在注汽过程,而且也发生在焖井、放喷和采油生产过程中;只有
当汽窜发生较强烈时,注汽过程中才可能在邻井有明显的汽窜显示;中等或弱汽窜一般在表
观迹象上可能存在滞后现象,通过高温长效监测资料能较好地把握汽窜发生的时间【l|。
(二)油藏参数分布特征
从油藏参数分布的角度来讲,汽窜井区油藏参数分布具有如下特征。
1.井间水相饱和度增大,水相流动能力渐强
对于稠油、超稠油油藏来讲,由于原油粘度大,初期井间的动用很差;随着吞吐轮次的
增加,动用范围逐渐扩大,主要的表现为蒸汽与水的外扩,并形成水连通,产生汽窜。该阶
段井筒流压梯度普遍增大,流温有明显的变化。
2.强烈汽窜存在时,井间温度升高较快,较弱的汽窜存在时,井问升温范围较大
对于不同程度的汽窜,井间温度分布特征不同,汽窜强度较弱时,井间为温水流动,虽
然升温不高,但是范围增大;当形成强烈的汽窜时,蒸汽和热水能够到达井间,甚至是相邻
油井,此时注汽或者焖井过程中,井间升温很快。
3.井间流动能力相比于井点流动能力有较大的增加
一般来讲,初期水相的流动对于井间流动能力的改善是主要的,当形成强烈汽窜以后,
水相饱和度的增加是井间流动能力改善的主要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东方田鼠自发上皮性卵巢癌的病理学的研究.pdf
- 350MW火力发电机组锅炉水循环方式探究.pdf
- Ce-%2c1---%2cx-Sm-%2cx-O-%2c2--x%2f2的溶胶-凝胶法的合成与氧空位的研究.pdf
- H-%2c2-O-%2c2-诱导黄瓜幼苗抗高温胁迫能力地研究.pdf
- 便携式归一化植被差异指数测量仪研制.pdf
- 超高真空计直接比较校准装置.pdf
- 电力市场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辅助决策系统地研究.pdf
- TC1钛合金电火花涂层的微观组织的研究.pdf
- 废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陶瓷膜处理技术与设备的研究.pdf
- 磁性纳米颗粒Fe3O4包载汉黄芩素与柔红霉素逆转K562%2f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