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了春季温度迅速回升,小麦两极分化缩短,由于前期密度偏小,到拔节期小麦密度反倒更
加趋于合理,这也是当年小麦产量创历史最高记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随着气候的逐渐
增暖,特别是秋冬连暖现象的日益突出,以及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推迟,我们必
须打破传统的种植观念,适当晚播,才能有利于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晚播也有利于延长秋作物的生长期以及秋作物的收打和晾晒,从而进一步提高秋作物
的产量。同时也为小麦的备播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人们有充裕的时问对土地进行精
耕细作,合理施肥,为小麦的播种以及后期产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4品种改良也促使小麦适期晚播
以前我区种植小麦主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而近年来,随着品种改良,我区主要由半
冬性品种居多转化为春性品种居多。春性品种播种时的适宜温度为13~15。C,由于秋季
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6。C的终日逐渐后延,同样秋季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14。C的终
日也必定向后推迟。因此必须适当晚播,才能保证小麦冬前形成壮苗,否则容易造成旺长,
从而影响产量。
5结论
由于近十年秋、冬季气温升高,特别是冬小麦播种的适宜温度期逐渐后延以及播
种期降水量的滞后性,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已不能参照传统的“秋分早,霜降迟,寒
露播种最当时”这条传颂千古的谚语来选择,而应该向后推迟,适当晚播。根据当前
适宜冬小麦播种的温度日期,并结合我地种植情况,建议半冬性小麦品种向后推迟近
一周播种,而弱春性和春性小麦品种推迟至霜降依次播种,这样才有利于冬小麦产量
的进一步提高。
作者简介陈英慧,女,1969年4月出生。2000年7月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现任河南省驻马店市
气象局工程师,从事应用气象研究。主要科技成果6项:“驻马店地区历史气象资料数据库的开发应用”
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油菜高产优质与气象灾害研究”、“驻马店地区农业气象服务决策系统”、“棉
花优质高产的气候资源开发及利用”、“驻马店地区高炮人工增雨技术应用研究”、“县级专业气象预报
服务系统”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地址:河南省驻马店市气象局,邮编463000;电话0396—2812095:
E—mail cn
weicl9@yahoo.tom
两极光温敏小麦不育系337s的
育性遗传研究
高冠军孙东发卢立轩成东梅田瑞昌彭涛高燕司清林
摘要以两极光温敏不育系337s与七个常规品种的杂种二代及回交一代为材料,以期
了解该材料的一极——对长日高温敏感不育性的遗传特点,进而揭示这种新型不育系的育性遗
12n0
传机理。结果证明,长日高温条件下F2代分离比为15:1,回交一代的不育株与可育株之比为
1:1,部分可育株与部分不育株之比为1:1。说明该极的不育性由两对主效基因控制,日这两对
主效基因为连锁关系,供试普通小麦品种都具有相应两对育性恢复基因。该不育系存在广泛的
恢复系,在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关键词小麦杂交优势光温敏不育系337s长日高温
小麦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诸多研究表明,小麦的超标优势可达20%~30%,利用杂
种优势已被认为是提高小麦产量与品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胞质长目光敏雄性不育以来,国内不少学者先后选育出长日光敏不育、长日高温敏感不育、
短日低温敏感不育类型。本实验材料是对短日低温、长日高温都敏感的光温敏不育系337s,
称为两极型光温敏不育系,是一种很有应用潜力的新型光温敏不育系。本实验的目的是了
解337s的遗传模式,明确其使用价值、利用方式与育种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本实验材料337s(由湖北省沙洋农科所荣德福选育并提供)为弱冬性,分蘖能力强。
株高75cm左右。小穗数22个左右。长芒红粒,籽粒略显皱纹但仍较饱满,全角质,千
粒重489左右。抗病性强,抗条锈病、叶锈病、纹枯病及叶枯病,白粉病、赤霉病较轻。
1.2方法
本实验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小麦实验田进行,由不育系337s做母本,与华麦8号、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次重复。F2代10行,BCl代2~3行,11月30日播种,等距摆播。
于小麦主穗刚抽穗时套袋自交。成熟后进行室内考种。考察株高、主穗长、单株有效穗数、
穗颈节长度、旗叶鞘到穗颈长度、单株实粒数、单株粒重等性状。
育性标准是当主茎穗抽出叶鞘后,套袋自交。成熟前调查其结实率及不育度,其中以
主穗小穗数为准:主穗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