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Electr.Microsc.sof
电子显微学报J.Chin
1 66 18(Supp):166~1671999年
Si。N。基复合陶瓷材料断裂行为的研究
剥、丽虹朱其芳 王瑞坤 沈惠珠张希顺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北京100088)
董利民张宝清
(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九十年代国内外研究制备了高性能的弥散有纳米级颗粒的陶瓷基复合材料“11。本课题是
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努氏压痕法研究添加SiC的晶须、纳米颗粒及晶须和纳米颗粒的三种
Si。N。基复合陶瓷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的断裂行为。制备出三种复合陶瓷材料.一种为添加5%
SiC(n,w))。
样品表面经研磨和抛光制成金相磨面,用熔融的氢氧化钠腐蚀,然后放在喷镀仪中喷金。将
硬度仪的努i乇压头压在复合陶瓷材料上,在材料试验机上连续加载,使复合陶瓷材料表面形成明
显的裂纹,在JSM一840扫描电镜中观察裂纹的发展路径。用镊子在透射电镜样品上点压生成一
X射线能谱仪的JEM一2000FX分析电镜研究裂纹扩展特征。
个断裂裂纹。_L}j配备Voyager
转,SiC晶须断裂和拔山。而品须的增韧作用与它的分布及方向有密切的关系,当晶须分布不均
匀,晶须方向平行下裂纹扩展方向,晶须对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不强,则达不到预期的增韧补强
目的。因此样品的断裂强度和断裂韧性比微米si3N。陶瓷材料还低。
可能会出现在微米siN。的晶界处,晶界处的纳米SiC在烧结的过程中集聚长大,形成约0.5~
0.7Hm的SiC颗粒。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对陶瓷材料的朴强增韧作JH,是由于纳米颗粒分布在
si。N。晶内,对位错起钉扎作用,使位错很难发生滑移所致”]。同时在烧结的过程中纳米SiC可以
促进基体中的a
这种柱状晶可称为类晶须,当类晶须均匀地分布在基体中,具有类似于晶须的补强作用。因此在
这种样品的表面可以观察当裂纹尖端遇到聚集的纳米颗粒和si。N;类晶须时发生偏转、扭转和
晶须、siN。类晶须及聚集的纳米颗粒的断裂。裂纹传播方式以沿晶断裂为主.随着裂纹的扩展裂
最好的一种。
同补强增韧的作用。同时在试验中发现由于在复合陶瓷中添加了纳米颗粒,晶须在材料中的分布
较为均匀,未发现晶须分布的各向异性。在样品上观察到裂纹产生在压痕的尖端处,裂纹一般沿
晶界传播。当裂纹尖端迮【到聚集的纳米颗粒、类晶须和晶须时裂纹发生偏转(图la),同时可观察
到si:,N。类晶须和聚集的纳米颗粒断裂(图lb)。随着裂纹的扩展,观察到裂纹分叉,偶尔可以发
基盘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赞助项日
电子显微学报J.Chin.Electr.Microsc.Soc
1 167
18(Supp):166~167999年
现裂纹尖端终止在聚集纳米颗粒或晶须的位置,然后在结合力比较小的其他颗粒上产生新的裂
纹。
图1 Si。N。(p)/SiC【n,W)样品裂纹扩展的二次电子罔像
a.裂纹在弥散的纳米颗粒处裂纹偏转,b.Si。N。类晶须和聚集的纳米颗粒断裂
纹扩展方向发生改变,当裂纹扩展遇到SiC晶粒和/或SiC晶须时也可能发生分叉和扭转。
在裂纹扩展方向遇到晶须、类晶须、聚集的纳米晶粒时,裂纹将发牛偏转、扭转、分叉,晶须、
类晶须、聚集的纳米晶粒断裂或拔出,消耗了裂纹的断裂能,抑制了主裂纹的扩展,导致材料断裂
强度和韧性的提高。因此在Si。N。基的复合陶瓷中添加SiC纳米颗粒和晶须,可以达到增韧补强
的作用。
参考文献
F1]江东亮,郭景坤.硅酸盐学报,1991.19(3):258.
[2]新原皓一.七尹i、7夕天.1990,25(1):17.
[3]新原皓一.粉体#土矿粉末冶金,1990,37(2):348.
[4]张国军,金宗哲.硅酸盐学报.1994,22(3):359.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不同生物量鲢鱼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与水质影响的研究.pdf
- 不饱与聚酯树脂微乳液的研究I.不饱与聚酯树脂的微乳化.pdf
- 掺杂Mg的六铝酸盐复合氧化物LaNi-%2cx-Mg-%2c1-x-Al-%2c11-O-%2c19%2bδ-催化剂上甲烷和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的研究.pdf
- BZ振荡反应影响因素地研究.pdf
- JLC-交联型环保防水涂膜的研究与应用.pdf
- 杯%5b4%5d芳烃衍生物银离子选择电极地研究.pdf
- 胺基配体茂钛催化降冰片烯%2fα-烯烃共聚合地研究.pdf
- Mn-%2c5-(PO-%2c3-(OH))-%2c2-(PO-%2c4-)-%2c2-(H-%2c2-O)-%2c4-的水热合成与光谱研究.pdf
- TRH-5D电子量热仪地研究.pdf
- HPLC检测充油电气设备固体绝缘老化产物地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