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温度储藏条件下脂肪酸值变化规律初探
金建德应玲红赵文莉夏志根陈舒萍
(浙江省粮食局直属粮油储备库310000)
摘要通过定时、定点、定层检测影响稻谷脂肪酸值的主要因素温度,从温度高低、变幅
等方面来探究一个储存周期内整仓散装稻谷不同部位脂肪酸值的变化情况和变化规律,为低
温(准低温)科学储粮及拜学轮换提供依据。
关键词温度稻谷脂肪酸值变化规律
稻谷在储藏期间由于本身的呼吸氧化作用和各种酶的作用,以及微生物、害虫侵害等等,其品质随着
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劣变。而脂肪酸值是判断稻谷品质好坏的主要指标,其变化程度、速度易受所处环
境的温度、湿度、空气组成以及粮食的水分含量和生理状态等条件的影响。我库实际储存稻谷过程中,除
温度外,其余储藏环境基本相同。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仓房,通过定时、定点、定层设定扦样点,从影响
粮食品质最主要的因素粮温着手,研究从2005年底入库到2008年初出库散装整仓储存稻谷一个储存周期
中脂肪酸的变化规律,为科学储粮和科学轮换提供依据。
1试验材料
1.1试验仓房
Ill,仓长27m,宽18m,高7m;仓顶为钢筋
选择23—1号仓为试验仓,该仓为拱板散装仓,仓壁厚0.5
混凝土拱形结构,表层做好防水隔热处理,仓内地坪为混凝土防潮地坪;配有3组1机l道地槽式通风系
统,风道长度25m,风道间距6nl,粮面布置Q】5cmPVC、开孔率15%的回流管;仓房南面沿墙安装3台排
kW,风量7867m3/h;门、窗密闭性能较好。
风扇,风机型号为T35—1l一4型,功率1.1
1.2试验储粮
底满仓鉴定品质指标见表1。
表1储粮情况表
1.3粮情测控系统
23~1号仓均匀布设30根测温电缆,每根电缆分上层、中层、下层设3个测温点,共计90个测温点,测
m~o.5
温电缆行距不超过5m,粮堆外围测温点距墙壁、地面、粮面的距离在0.3 m。其中A、B、C、D、E
点电缆临近取样口定点、定层设置(见图1、2),并利用水银温度计校对,误差在标准范围内。
1.4试验仪器和化学药剂
1.4.1 仪器与设备具塞磨1:3瓶、移液管、微量滴定管、天平(感量为0.01g和0.0001g)、振荡器(频率
为100次/min)、砻谷机、锤式旋风磨、短颈玻璃漏斗、锥形瓶、烘箱、电磁炉。
·296·
1.4.2化学药剂KOH一95%乙醇溶液、无水乙醇、酚酞指示剂。
2保管措施及日常管理
2.1熏蒸防治
进行处理,磷化铝粉剂用药量为2g/m3,磷化铝片剂用药量为2g/m3。揭膜散气后检查无活虫发现。
2.2隔温控温
2.2.1 隔温材料粮面压盖20
cm厚砻糠包,门、窗挂封隔温帘及塑料膜。
2.2.2通风降菹每年秋冬季节采用3kW斜流风机分阶段进行强制通风降温,最低整仓平均粮温降至
5℃左右。高温季节利用夜间低温开启仓顶排风扇排除积热,白天开启山墙排风扇排除拱板隔热层积热。
2.3 日常管理
2.3.1按照粮情检查要求,做好检查并记录。
2.3.2搞好仓内外清洁卫生,定期设置硅藻土防虫线。
3试验方法
3.1扦样
选择有代表性的5个抽样点,即在长约32
别距M、N点0.6
m,C点位于正中间,B、D点分别距M、N点8m(见图1);每点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距
粮面0.2m,中层距粮面2.4m,下层距地坪0.2
m(见图2);采用深层电动扦样器,严格按照扦样操作程序
按点按层,先下后上进行抽样,并及时检测各点、各层粮温;扦样时间为单月底;整仓检测,按标准抽样。
(A、B、C、D、E)
个三个
l丑上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本科”%2b“技师”%2b“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pdf
- “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pdf
- “规划”和“环评”技术互动初探--以团泊新城总体规划环评为例.pdf
- “过控”专业膜分离技术本科选修课课程建设探索.pdf
- “过控”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pdf
-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验改革的探索.pdf
-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考试改革思路与措施探析.pdf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pdf
- “建筑供配电”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中的教学模式探索.pdf
-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分析——以《煤田地质与勘探》杂志为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