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 毛詩》 辨偽學之淵源及其內容與方法.pdfVIP

康有為《 毛詩》 辨偽學之淵源及其內容與方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東華漢學》第17 期;171-212 頁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 2013 年 6 月 康有為《毛詩》辨偽學之淵源及其內容與方法 陳文采* 【摘要】 康有為(1859-1937 )對於《毛詩》的辨偽工作,一方面積累前人 大量的辨偽成果,將《毛詩》辨偽組織在一個群經辨偽的架構下運作, 另方面又將學術研究與政治主張相結合,故論者往往是「攻之者傾向於 忽視它的歷史意義,褒之者則傾向於拔高它的學術價值」。本文透過: 1 、辨偽觀點的形成與《詩經》研究相關著作,2 、《毛詩》辨偽議題的 淵源與修正,3 、《新學偽經考》中《毛詩》辨偽的內容,4 、《毛詩》 辨偽方法析論等四個面向,重新審視康有為的《毛詩》辨偽的淵源、內 容與方法,期能藉以闡明其學術意義和歷史意義。 綜觀康有為的《毛詩》辨偽工作,存在著一定的複雜性,和進一步 對經書全面否定的傾向。就經典詮釋的意義上看,僅以辨偽內容而欲規 範文化傳統,在邏輯上實在過於簡略;再則因其辨偽方法中內含的矛 盾,致使最終的歷史效應與學術主旨產生弔詭的背離,故相關討論當審 慎釐析之。至於其全面地著力於《毛詩》偽誤的清理工作,給予民初學 *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172 東華漢學•第17期•2013年6 月 者在打破經學組成部分的《詩經》研究時,一個心理上與論證上的基礎, 則又具備鮮明的時代意義。 關鍵詞:康有為、詩經、辨偽學、晚清今文經學 康有為《毛詩》辨偽學之淵源及其內容與方法 173 一、前言 古籍辨偽工作起源甚早,但自胡應麟《四部正譌》專以辨偽為業, 才獨立成學,影響所及,使清代學者在一定的學術水平上努力,而有突 破前人的成績。對此梁啟超在論述「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時說: 「辨偽書的風氣,清初很盛,清末也很盛」,又說: 清儒辨偽工作之可貴者,不在其所辨出之成績,而在其能發明辨 偽方法而善於運用。對於古書發生問題,清儒不如宋儒之多而 勇。然而解決問題,宋儒不如清儒之慎而密。宋儒多輕蔑古書, 其辨偽動機往往由主觀的一時衝動,清儒多尊重古書,其辨偽程 序常用客觀的細密檢查。1 然而何以清代的辨偽學會盛出於清初、和清末兩個時期?且所謂「客觀 的細密檢查」,何以會啟發民初的疑古風潮,進而成為反傳統的「學術 更新運動」的重要面相? 《詩經》經說原本較少竄亂之跡,但為了恢復西漢今文經典的權 威,晚清今文《詩》學大抵是循著「以經議政/闡發今文《詩》義/《毛 詩》辨偽」的徑路,從龔自珍(1792-1841 )、魏源(1794-1857 )先後 選擇了以今文經傳的內容和形式來議論時政,至康有為(1859-1937 ) 而集大成。對此康氏不僅大量吸納前人辨偽成果,將《毛詩》辨偽組織 在一個群經辨偽的架構下運作,且其目的顯然不在回復經典的「客觀」 真相,而是在發掘經義,以面對當代。2據光緒二十四年(1898 )編輯完 成的《翼教叢編》序言說: 1 見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89 ),頁 276-279 。 2 據《新學偽經考•序目》所述著作原由,明白地將辨偽作為「翼聖制」的 手段,也就是想在二千年的儒學傳統之外,另尋一種道統以因應世變,這 個顛覆傳統的意圖,令《新學偽經考》歷經甲午(1894 )、戊戌(1898 )、 174 東華漢學•第17期•2013年6 月 邪說橫溢,人心浮動,其禍實肇於南海康有為,康為人不足道, 其學則足以惑世……其言以康之《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為主,而平等民權、孔子紀年諸謬說輔之。偽六籍,滅聖經也; 託改制,亂成憲也;倡平等,墮綱常也;伸民權,無君上也;孔 子紀年,欲人不知有本朝也。3 何以辨十數篇偽書,竟引起如此的驚愕?實肇因於康有為將學術研究, 和變法主張相結合的意圖明顯。因此對於康有為經書辨偽的定位,論者 也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視角: (一) 儘管《新學偽經考》未涉及當時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