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地研究.pdfVIP

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地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毒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光催化降解的研究 赵进才,,马万红,陈春城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100080 Email:iczhao.iccas.ac.cn 有毒有机污染物引起的环境问题己成为国际上十关注的重大问题,用现有环境技术很 难处理这些污染物,国际上最受关注的、应用潜力最大的是用环境友好的氧化剂低,HzO2 或09)在催化剂(如Ti02,过度金属离子)存在及紫外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技术。目前最大的科 学难题是只能利用紫外光和反应效率低。利用可见光 (或太阳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 染物一直是光催化领域的重要难题。本课题组近年在下列方面进行了研究: 1 TiO2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染料污染物及其机理研究 染料污染物已成为我国主要污染源之一,而且很难用现有的方法处理。基于全部染料污 染物分子可以吸收可见光形成高反应活性的激发态,并可能与TiO:光催化剂粒子发生电荷 转移,研究发现几乎全部染料都可在可见光或太阳光照射下成功地在TiO:表面进行降解和 矿化,不仅仅是发色团或共扼结构的简单断键,而是高度矿化为C02和无机离子的不可逆分 解,从而极大地扩展TiO:光催化的响应光谱范围,经过对降解过程中每一步涉及的瞬态物 种,如染料激发态、自由基02-*,OOH,OH、水合电子和Hz0:的原位跟踪检测,提出了与 紫外光光催化完全不同的染料可见光光催化反应机理.本研究为利用太阳光降解日益严重的 染料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的技术途径。 2铁离子及其复合物可见光光催化降解有毒有机污染物 利用铁酞普类、铁叶琳类等铁氮配合物在可见光区的高摩尔吸光系数和电子转移特性, 在可见光激发下,·在非常宽的pH范围内,一系列铁氮配合物及其负载型光催化剂能快速有 效活化HY02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如染料、多氯代酚等),矿化率很高,转化数高达1000以 上,而光催化剂本身几乎不降解.将氮配位的联毗睫铁键合到商品树脂上后,在可见光激发 下能够直接活化分子氧(02)氧化降解水中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染料(孔雀绿、罗丹 明、亚甲基蓝)和小分子污染物N,N’一二甲基苯胺等,使其矿化为C02、水和无机离子,多 次反复使用光催化剂活性几乎不降低。 3 非金属元素B和氧化镍二元改性Ni203/TiO2,B:可见光光催化剂 利用改进的溶胶一凝胶(Sol-Gel)方法将第三主族的硼置换TiO2晶格氧实现B的掺杂, 实现了光催化剂的可见光吸收,当同时用三氧化二镍改性后,极大地增加了可见光光催化活 性,由此成功地制成二元协同的可见光光催化剂Niz03/TiO2-.B,。用该光催化剂在可见光照射 下,以空气中氧分子为氧化剂,可将有毒有机污染物 2,4,6一三氛苯酚,2,4一二氛苯酚等有 效地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抓离子,为TiO2基的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新的技 术思路。 参考文献: [1]J.Zhao*,T.Wu,T.etal.,Environ.Sci.Technol.,32(1998)2394 [2]TWu,T.Lin,J.Zha*o,etal.,Environ.Sci.Technol.33(1999)1379. [3]X.Tao,WMa,T.ZhangandJ.Zhao*,Angew.Chem.Int.Ed.40(2001)3014. [4]W.Ma,J.Li,X.Tao,andJ.Zhao*,Angew.Chem.Int.Ed.42(2003)1029. [5]W.Zhao,W.Ma,C.Chen,J.Zhao*andZ.Shuai,J.Am.Chem.Soc.126(2004)478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