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主题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谏太宗十思疏》主题论.doc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1、“为什么” ??①重要性:人君权重位大,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②必要性:历史教训,人君须警惕傲物的可怕后果 2、“怎么办???——?“十思” (五戒)? ?①(第一、二思)戒奢侈 ?②(第三、四思)戒骄傲 ③(第五、六思)戒纵欲 ?④(第七、八思)戒轻人言 ⑤(第九、十思)戒赏罚不公 《谏太宗十思疏》主题论 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奏疏中的代表之作。在这篇文章中,他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哲人智慧的光芒。此文论述富于哲理,吐词发乎深心,气势雄健,辩锋无向,是一篇精妙的宏文。 关于这篇奏疏,要发明者多,本文拟就其主旨阐发一些看法。 文章开篇自然引出的“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一篇之要,紧扣一“思”字,显出全文之纲。“思”“国之安”是目的,而“积其德义”则是手段,是途径,《古文观止》说“通篇只重一思字,却要从德义上看出”。为突出显示其意旨,行文按“之”字结构的思路,所谓一正一反一回,在“根”、“流”与“德”之间正反来回地论证;并在措辞的让步中使意旨又跃进一层,联系太宗的人君之位与所肩负的神圣使命的现实层面,从重要性角度谈“思国之安”,要思危,要戒奢以俭,使立论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 继而,行文笔锋延“人君”续续游走,从历史的兴替出发,引古论今,总结“凡百元首”“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得失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进一步分析造成的具体原因时精辟地指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同时重墨揭示出两者在政治上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或“吴越为一体”,或“骨肉为行路”。但总结与分析并非目的,作者是要为太宗敲响警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此论又使本文的立论具有了历史与立体的厚重感,其词锋之锐利此处一现。 首两段重在说理,语诚心长地道出了“为什么”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问题。接下来的“十思”可谓是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个具有哲学理论深度思想的方法论的具体诠释。而“十思”也因其“剀切深厚”(《古文观止》评语)更具实践功用。至此,行文的简构可表之如下: ??????????????????????????? (“五戒”据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 但对文章的主题,又有“居安思危”或“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之说,如余国瑞《谏太宗十思疏试析》(《古典文学名篇赏析(续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于石《谏太宗十思疏赏析》(《古文观止鉴赏集评》,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5月)等都持此种观点。下面就来看看这种论述。 以余文为例,该文联系魏征的出身和思想抱负,从他的“民本”思想出发;并联系初唐的时代特征,从太宗在贞观中后期逐渐显露出的“忘本”(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忘记隋亡的教训)的现实出发,以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为蓝本来解释文章的主旨,因而极易导致把“居安思危”作为全文的主义。虽然从兴亡的教训中能寻出要“居安思危”的意思,但这本有多种解释的可能性。当然受到具体语境的制约,准确的解释往往惟一。试看《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卷二之“政体”中类似的一段文字: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今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内外清宴,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这段文字也可牵强地理解为“居安思危”的意思;实际上它谈论的是有关“防壅蔽”的问题,只是魏征把话题引申开来,而制造了在理解上的一点麻烦。 我们从以下的分析中还可知“居安思危”等说的不甚可靠。 1、这篇文章的结构也颇具特点,行文三段,(古文原本不分段,但为解说的方便,姑承认分段的形式)每段都是起笔于融情于理的陈述,落笔于对太宗的忠谏、警告与建议。而“居安思危”恰处于第一段落笔的位置上,因而“居安思危”并非是第二段的要义。本段落笔于谈挽救“德衰”而“竭诚”的“积德义”的问题。“竭诚”在“积其德义”,而“傲物”就明显地背道而驰了;但“居安思危”并非本段

文档评论(0)

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