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水力门控进样用于单细胞分析研究.pdfVIP

基于微流控芯片水力门控进样用于单细胞分析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水力门控进样用于单细胞分析研究 陈璞,孙建,冯晓均,刘笔锋*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武汉市珞瑜路 1037号,430074 Tel: 027 Email: bfliu@hust.edu.cn 摘要: 系统生物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一门新兴学科,强调在细胞水平、个体水平上研究生 物体,这给当前的实验分析技术带来了极大的挑战[1, 2] 。在诸多新兴技术中,微全分析技术 因其具有与大多数细胞和微生物相似的特征尺寸,并且易于实现微型化、功能集成化、多路 并行处理等优点,因此在单细胞、单生物体分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3-5] 。在本工作中,我 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灵活的流体控制策略—水力门控进样,该方法能够在一个简 单的十字型微流控芯片中实现高时空分辨率(时间分辨率:5 ms;空间分辨率:4 µm )的样 品传输控制。我们首先建立了水力门控进样的理论模型,然后通过数值仿真和流动可视化实 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基于此方法,我们针对不同的实验应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样品进样 模式。将该技术和荧光检测相整合,我们实现了基于连续流的细胞分选和基于二相流的选择 性液滴包裹细胞,并得到了较高的细胞纯度和回收率。将该技术和脉冲压力驱动的细胞定位 技术相结合,我们实现了高时空精度的细胞刺激,并将之应用于单细胞分析和细胞间通讯的 研究中。我们期望该技术能够为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和生物体处理与分析提供一种简单易 行、灵活可靠的选择,并且有益于系统生物学的研究。 关键词:微流控芯片;水力门控进样;单细胞分析;细胞分选;细胞刺激 图 1:水力门控进样用于细胞处理和分析原理图 (A )细胞分选 (B )选择性细胞包裹 (C )化学药物刺 激用于单细胞分析 (D )化学药物刺激用于细胞间通讯分析 参考文献 [1] H. Kitano, Science 2002, 295, 1662-1664. [2] K. Cottingham, Anal. Chem. 2005, 77, 197a-200a. [3] L. M. Borland, S. Kottegoda, K. S. Phillips and N. L. Allbritton, Annu. Rev. Anal. Chem. 2008, 1, 191-227. [4] D. Cohen, J. A. Dickerson, C. D. Whitmore, E. H. Turner, M. M. Palcic, O. Hindsgaul and N. J. Dovichi, Annu. Rev. Anal. Chem. 2008, 1, 165-190. [5] C. E. Sims and N. L. Allbritton, Lab Chip 2007, 7, 423-440. 2010年微纳尺度分离和分析技术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微全分析学术会议 Hydrodynamic gating for single cell analysis on a microfluidic chip Pu Chen, Jian Sun, Xiaojun Feng, Bi-Feng Liu* Britton Chance Center for Biomedical Photonics at Wuhan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Optoelectronics - Hubei Bioinformatics Molecular Imaging Key Laboratory, Department of Systems Biology,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China (bfliu@mail.hust.edu.cn) Abstract: As an emerging field in the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