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医学历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岭南医学研讨会论文集
晋唐时期中医痹病证治特色初探
文彬1 贺松其2 贾文燕2孙海涛2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中医科,广州510602;
2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州510515)
摘要:晋唐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
痹病的病因病机及脉象理论进行了深入阐述和发挥;对痹病的症候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
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有效方剂,尤其是开创了诸多行之有效的痹病外
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痛的证治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家
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晋唐;痹病;辨证论治;理论研究
晋唐时期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方面取得了许
多瞩目的成就…。该时期中医痹病在基础理论方面得到了创新与发展,诸多医家对痹病的病
因病机有了新的认识;对痹病脉象理论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发挥。在痹病的临床研究方面,痹
病的证候分型更切合临床,创新并拓展了痹病的外治疗法;在方药研究方面,首次对治疗痹
病的单味中药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创制了一系列的有效新方,为后世医家诊治痹病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向。
1.痹病证治理论方面的阐述与发挥
1.1对痹病病因病机的新认识
在痹病的病因认识方面,晋唐时期的医家既以《内经》理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
为痹也”为圭臬,同时又有新的认识,由偏重外邪发展为虚邪并重——既重邪气,又重体虚
在痹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认为痹病是由于体虚而腠理开,经络、
脏腑易受风、寒、湿邪侵犯所致,如“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人腠理虚者,
则由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宣”,“由血气虚,则受风湿,而成此病”,
“由人体虚,腠理开,故受风邪也”,“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等。明确提出
体虚为痹病发生之前提,正气不足,外邪难敌,风寒湿三气乘虚而入发为痹病。这不仅与现
代医学的免疫学理论不谋而合,而且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成为补痹肾、
益气血、壮筋骨幢1等治痹法则的立法根据。
病机方面,《诸病源候论》十分重视气血、阳气在痹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气血乃构成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精微物质,其条达通畅则身强体壮,瘀滞不行则百病乃生。“血
之在身,随其而行,常无停积”,而痹病是因为“风湿气伤之,搏于血气,血气不行,则不
宣,真邪相击,在于肌肉之间,故其肌肤尽痛”,“风寒之客肌肤,初始为痹,后伤阳经,
随其虚处而停滞,与血相搏,血气行则迟缓,使机关弛纵,故风痹而复手足不随也”,……
“然诸阳之经,宣行阳气,通于身体,风湿之气,客在肌肤,初始为痹。若伤诸阳之经,阳
127
广东省医学会第九次医学历史学术会议暨第五届岭南医学研讨会论文集
气行则迟缓,而机关弛纵,筋脉不收摄,发为风湿痹”。简言之,即风寒湿邪侵入经络,伤
害气血、阳气,造成气机不利,阳气阻闭,运行迟缓,失其功能而致痹病发生。这些对痹病
病机的新认识为血化瘀、行气通络、宣通阳气等治痹法则的确立提供了理论根据。
此外,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不仅继承并发展了《诸病源候论》关于痹病的病因病机学说,
认为“诸痹由风寒湿三气并客于分肉之间,此内不在脏,而外未发于皮肤,居分肉之间,真
气不能周故为痹也”,还汲取印度佛教医学理论之精华,提出对风邪致病的新的理解,提出
了风毒学说,为后世创立祛风解毒治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1.2对痹病脉象理论的发挥
晋代医学家王叔和博采群论,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首次对中医脉学从理论到临床
运用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将脉象归纳为24种,撰成《脉经》,对每一种脉象的形状、
辨认特点、指下感觉等都作了详细描述。尤其对血痹做了较详细的记载,血痹的脉象“阴
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黄桂五物汤主之”而血痹虚
劳者“脉大为劳”,“人年五十,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
皆为劳得之”,“卒喘悸,其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
小便不利,面色白,时时目瞑,此人喜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诸病源候论》则指出:“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