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 《内经》中的下法
吴颢昕 王国媛
南京中医药大学 210029
下法是指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以逐
邪外出的治疗方法。又称泻下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疗疾病的八法之一。现
将散见于《内经》各篇之中有关下法的论述总结整理如下,或有助于对《内
经》下法理论贡献的重新认识。(以下所引《素问》、《灵枢经》原文均引自
人民卫生出版社 《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经》1963年第一版)
1. 《内经》对下法功效的认识
也。”…下法具有祛邪外出的特点,在现代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均得到证实。
如:黄氏¨1等通过36例用大承气汤防治急性胰腺炎的研究发现:大承气汤
可加速肠内容物排泄,降低肠腔内毒素浓度,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并且
通下大便时间越早、积滞大便排出越多, 腹部症状体征缓解越快,内毒素
吸收越少。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了下法的首要功能是祛邪外出。
1.2调节脏腑功能
《素问·五脏别论》云:“魄门亦为五脏使”。《类经·卷四》注云:“魄
门,肛门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藏魄雨主气,肛门失守则气陷神去,故
日魄门。不独是也,虽诸脏腑糟粕固由其泻,而脏气升降亦赖以调,故亦
为五脏使。”即是说一方面五脏功能活动支配肛门之启闭,另一方面肛门正
常开阖亦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故((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仓
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类经·疾病类》注:“要,约束也。幽门、阑
门、魄门,皆是仓廪之门户,门户不能固,所以泄利不禁,脾脏之失守也。”
h
1从病理角度论述了大便的失常对内脏的影响。《素问·玉机真脏论》则明
确提出:“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为五实;……身汗得后
利,则实者活”即五脏的实性病变皆可通过解表与攻下的方法进行治疗,
身汗解表邪,后利去里邪。因此后世对由于各种实邪所导致五脏功能失常
的疾病常用下法治疗。如治疗癫狂痰火扰心之礞石滚痰丸,治疗肺热痰喘
之宣白承气汤,治疗脾胃湿热之茵陈蒿汤等等。
1.3调理气血运行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的升降运动是整
个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居中焦,转运水谷,清气上升以保心肺,糟
粕向下排出体外。诚如李东垣所云:“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
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也;升已而下输膀
胱,行秋冬之令,为传化糟粕,转胃而出,乃浊阴为地者也。”…可见脾胃
的升降功能对整个人体内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调理脾胃
之升降具有促进人体内气机的正常运转的功效。下法调理气机,主要是针
对气滞之实证,通过祛邪外出,使胃气得降,气机调畅。虽然《内经》并
未明确提出下法具有调节气机运行的功效,但《素问·五常政大论》云:“适
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则是从临床疗效上说明了下法具有调理气机
的作用。
下法除了具有调节气的升降出入的功能,还有促进血液运行的功效。
由于肠道血络丰富而表浅,肠膜又薄嫩,阳明又是多血多气之府,通过攻
下,可促进肠道血络活动,使瘀血消散,此即《灵枢·五邪》所说:“取血
脉,以散恶血”之意。《内经》中治疗外伤瘀血、石瘕、臌胀等血瘀导致的
疾患,皆运用攻下,充分说明了攻下方法在治疗瘀血中的重要作用。
2. 《内经》运用下法治疗的具体病症
2.1外感热病
149
《素问·热论》在论及热病治疗时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
满三日者可泄而己。” 对于“泄”字,《素问释义》注云:“经言刺法,故
曰通其脏脉,三日以前,病在三阳,故可汗。三日以后,病在三阴,故可
泄。泄谓泄越其热,非攻下之谓。”…张琦此说恐非《内经》本义。其一,
《热论》为专论热病成因、传变、治疗、预后、禁忌之篇,其论热病治疗
应当对针、药皆有指导意义,而非专指针刺一法,故《太素》云:“三日以
外,热入脏腑之中,可服汤药泄而去也。”其二,《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指出邪热入里,阳气内结,阻隔
不通,应当攻下。《热论》所论邪热入太阴之症可见“腹满而嗌干”,属于
“当泻”之症,绝非针刺泄热之法力所能逮。故王冰认为:“此言表里之大
体也。《正理伤寒论》日:脉大浮数,病为在表,可发汗;脉细沉数,病在
里,可下之。由此则虽日过多,但有表证而脉大浮数,犹宜发汗;日数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