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
第9卷第2期2009年2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9, No·2Feb·2009收稿日期:2008-12-22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08B07)及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人文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第一作者简介:孙毅(1978- )男,江苏南京市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语法隐喻的理论建构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反拨作用孙 毅1, 2,陈 朗1(1.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2.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上海 200083)摘 要:本文首先扼要介绍韩礼德功能语法中的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着重分析语法隐喻中的名词化机制,进而提出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即是向全体学生讲授这种学术工具。关键词:语法隐喻;理论建构;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54 (2009) 02-0096-05The TheoreticalConstruction ofGrammaticalM etaphor andItsReflexive Function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SUN Yi1, CHEN Lang2(1. College ofForeign Language, ZhejiangUniversity of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3;2. Graduate Schoo,l Shanghai 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Abstract:The succinctly introduces the overall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grammaticalmetaphorofHallidaysfunctional grammar and analyses the keymechanism of nominalization in particular. It further argues that it isone of the essential tasks for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to impart this academic technique to all students.Key words:grammaticalmetaphor;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一、引言功能语言学创始人、悉尼大学名誉教授韩礼\德从语言进化的观点出发,从语言元功能的视角考察了语法结构于语义的体现关系,把语言的各种功能归纳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三大“纯理功能”或“元功能(metafunction)”。韩礼德于1985年在《功能语法入门(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一书的最后一章,从研究词汇隐喻入手导入了语法隐喻的概念。韩礼德简要地说明了词汇隐喻与语法隐喻的差别:词汇隐喻是“向下”看,即特定表达在意义上的变异,而语法隐喻是“向上”看,即特定意义在表达方式上的变异。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替代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语法隐喻包括概念语法隐喻( ideational grammaticalmetaphor)和人际语法隐喻( interpersonal grammaticalmeta-phor)两大类别,而后者又分为语气隐喻(meta-phor ofmood)与情态隐喻(metaphorofmodality)两种形式。部分功能语言学者认为,语法隐喻还应包括语篇隐喻(Thompson, 1996;胡壮麟,2000)[4][9]。语法隐喻理论的创立突破了传统修辞学理论对隐喻的桎梏,丰富了隐喻的概念,为隐喻的重新界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语法还隐喻理论将隐喻研究与语言功能联系起来,为语篇分析和文体研究搭建了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国内部分学者从语法隐喻的性质、类型、功能、体现形式、运作机制等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朱永生等(2000)[14]对语法隐喻理论依据及其对当代隐喻研究的贡献和意义予以阐述;胡壮麟(2000)[9]对语法隐喻理论框架中的某些不彻底性提出商榷;常晨光(2001)[6]对韩礼德人际语法隐喻的深入探讨;范文芳(2001)[9]讨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