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第十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 脑 组成: 位于颅腔内。 位于椎管内。 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椎管内 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形。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脑相连,成人脊髓下端平对第1腰椎体下缘,全长45cm;新生儿下端平对第3腰椎体。 第一节 脊髓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向下急剧缩小的一个圆锥形末端。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延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织的丝,止于尾骨背面的骨膜。 细胞和纤维数目增多,与上、下肢出现有关。 颈膨大:C4-T1腰骶膨大:T12-S3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分成左、右对称两半 每一脊髓节的前根和后根的外侧端在椎间孔处合成一条脊神经,经相应椎间孔离开椎管。 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根丝,含运动性神经纤维 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背根)根丝,含感觉性神经纤维 后中间沟:颈髓和胸髓上部,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有一条较浅的沟。 脊神经节:后根上的膨大节,内含感觉神经元胞体。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31个节段:C 8节、T 12节、L 5节、S 5节、CO 1节。 马尾: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状结构称之。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束。 三、内部结构 前角:横断面上伸向前外侧的部分; 后角:横断面上伸向后外侧的部分; 中间带:前、后角之间是中间带。 侧角:第8颈节到第3腰节,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 ㈠灰质 纵贯脊髓全长,呈“H”形的垂直柱。 网状结构:前、后角之间的外侧,由部分灰质、白质混杂交织而成。 中央灰质:围绕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 灰质前连合、灰质后连合:中央管前方和后方的灰质。 ㈠灰质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膨大处特别发达。 1.前角: α运动神经元:大型细胞,轴突占前根运动纤维2/3,分布到骨骼肌的梭外肌纤维,传递随意运动冲动;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细胞,散在于α-运动神经元之间,其轴突占前根1/3,分布至骨骼肌梭内肌纤维,维持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运动神经元的返回侧支,其轴突再与α-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电生理证实,Renshaw细胞对α-运动神经元有反馈抑制作用。 分群: 内侧群: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侧角:C8-L3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内有中间外侧核,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2.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后角边缘核(边缘层): 胶状质: 后角固有核: 胸核(背核或Clarke核(柱)):C8-L3节段。 3.后角:尖部、基底部 灰质周围,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组成。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㈡白质 ㈡白质 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 颈髓和胸髓上段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部分称之。 紧贴灰质表面,分别位于三个索内,即前固有束、外侧固有束和后固有束。主要由后角细胞轴突构成,行程不超越脊髓。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节段,脊髓借固有束可完成节段或节段间的反射。 1.固有束: 2.上行纤维束 ⑴薄束和楔束:位于后索,是后根内侧部纤维在后索的直接延续。 T5节段以下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薄束T4节段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楔束 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皮肤精细触觉感受器 周围突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功能:向脑传导本体感觉——来自肌、腱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运动觉及振动觉和精细触觉——辨别两点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细等。 纤维排列:内→外:骶、腰、胸、颈 ⑵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位于外侧索的边缘。 L3以上同侧背核→脊髓小脑后束→小脑下脚→小脑 腰骶膨大节段的两侧中间内侧核→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小脑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肌、腱及关节的反射性本体感觉。 位于外侧索的前部、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对侧后角固有核→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侧束→丘脑。 功能: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11信息计量学与医学期刊选择.ppt
- 11炎症反应与SIRS.ppt
- 11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ppt
- 11一元回归分析(周).doc
- 11中华民国时期法制近代化的发展与完成.ppt
- 11组织学与胚胎学之皮肤.ppt
- 12-03-23高三生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因素》(课件).ppt
- 12 简单回归分析.ppt
- 12 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ppt
- 12.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oc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