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MM对“10.7”四川盆地暴雨降水三维结构分析.pdfVIP

TRMM对“10.7”四川盆地暴雨降水三维结构分析.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TRMM 对“10.7”四川盆地暴雨降水的三维结构分析 1,2 2 向朔育 ,李跃清 (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 610072) 摘 要 西南低涡作为我国最强烈的中尺度暴雨系统之一,其形成、发展及其带来的暴雨灾害的研究一直备受 学者关注。少数东移发展的西南低涡的影响范围很广,常常能引发源地下游地区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甚 至特大暴雨天气。西南低涡降水结构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高分辨率的资料。本文利用TRMM 卫星PR、TMI、VIRS两个轨道的标准资料研究了2010年 7 月16-18日由西南低涡引发四川盆地暴雨过程降 水的三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两个时刻的降水都属于中尺度对流降水系统,大范围降水区内都包含 有几条明显雨带和若干独立的对流性降水区,从一小时降雨量上看,两个轨道的降水都达到暴雨量级。(2) 两个轨道的降水系统的云顶高度都发展的很高,对流性降水云顶最高能发展到18km,两个轨道的局部最大 降水率都出现 2-5km 高度的对流层中低部,层云降水则存在明显亮带结构。从两个轨道降水的三维立体图 上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到强对流云团的发展高度和雨带的分布,降水凸起的部分为单个独立的降水云团,呈 降水塔状结构,说明该云团对流活动旺盛,而雨带的形成多跟层云降水有关。(3)降水的红外和微波亮温 特征也能从侧面反映降水的结构特征,大片的红外亮温低值区说明降水区域上空云系的发展高度都很高, 对比发现 72163 轨道的云顶亮温比 72178 轨道更低,说明该时刻的对流活动更为旺盛。微波亮温的低值区 与降水区域更为吻合,对比发现 72178 轨道的微波亮温值低于 72163 轨道,说明该时刻的降水率更强。另 外TMI微波亮温图可以拓展PR探测降水的范围,对有关所选降水区域降水情况能获得更多的信息。(4) 从 降水类型分类上看,整个暴雨过程以层云降水为主(占总降水面积 90%以上)表明层云降水的范围远远大 于对流降水,但是降水面积不足 10%的对流降水却贡献了至少约 1/4 的总降水量,这是因为对流降水的平 均雨强比较大,至少是层云降水的 3 倍多,另外较大的层云降水的贡献率也说明两个轨道的降水系统发展 成熟,成熟的降水系统加上有利的环境条件是造成暴雨天气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TRMM ;西南低涡;暴雨;三维结构 1 引言 西南低涡是我国最强烈的中尺度暴雨系统之一,有学者认为就其引起的暴雨天气的强 【1】 度、频数和范围而言仅次于台风及残余低压,是重要性位居第二的暴雨系统 ,因而其形成、 发展及其带来的暴雨灾害的研究一直备受学者关注。少数东移发展的西南低涡的影响范围很 广,常常能引发源地下游地区大范围的暴雨、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天气[2-4]。其中,针对西 南低涡降水云团的结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西南低涡降水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的认识。目 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高分辨率的资料。 TRMM 卫星资料自 1997 年成功发射以来,其主要目的是测量热带及亚热带的降水和能 量转换,已经在热带海平面大范围降水,热带气旋活动等领域广泛使用[5-9]。目前,TRMM 资料在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应用尚处在尝试阶段,相关成果主要有,冯锦明等[10]利用 1998 年青藏高原地面 Doppler 雷达资料和 TRMM PR 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傅云飞等[11]利用 1998-2000 年夏季 TRMM 测雨雷达探测结果对高原主体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高 原降水在纬向和经向高度剖面上呈“塔”状分布。TRMM 对高原降水性质的分类容易出现 把弱对流降水误认为层云降水的错误。李跃清等[12]利用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和 TRMM 资料研 究了高原东侧“雨城”雅安地区的降水变化及其与周边其它台站的对比联系。 本文利用 TRMM 卫星上多种探测仪器的观测资料,研究了 2010 年 7 月 16-18 日由西南 低涡引发四川盆地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降水云团的水平、垂直和三维结构变化特征、降水类 型分类及其表现特征进

文档评论(0)

bb2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