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状态下绿尾虹雉的鸣声行为特征.pdfVIP

笼养状态下绿尾虹雉的鸣声行为特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31卷第1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3月 Vol-3lNo.1 ofChinaWestNormal Mar.2010 Journal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 文章编号:1673-5072(2010)014)008-08 笼养状态下绿尾虹雉的鸣声行为特征 曾思敏1,周材权1,杨本清2,杨红茹2,马洪2,李 明1 (1.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南充637009; 2.四川I省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四川雅安625000) 摘 要:对绿尾虹雉非繁殖期和繁殖期较为复杂的鸣声行为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绿尾虹雉鸣声的生物学意义. 2009年1—1月在四川蜂桶寨自然保护区采集绿尾虹雉的呜叫声,通过计算机声谱分析技术,对绿尾虹雉鸣声行为 特征进行了研究,并用Excel软件对其各种鸣叫声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绿尾虹雉呜声大多由短的重复的 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鸣声组成.鸣声类型具有报警鸣声、领域鸣声、惊叫声、啼叫声、求偶叫声、产卵叫声、休息 时的叫声等7种.鸣声音节中最常见为洪亮高亢的单音节鸣声,双音节鸣声仅出现在产蛋时,多音节鸣声为啼叫 声.繁殖季节呜叫与非繁殖季节鸣叫相比,在呜叫类型上有增加,呜叫频次也有明显增多.本研究发现绿尾虹雉的 鸣声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鸣声是它们在种群中进行语言交流的有效工具.研究鸟类鸣声的生物学特性对于 了解鸟类的各种行为特征和有效的保护鸟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绿尾虹雉;鸣声;声谱分析 中图分类号:Q959.7;Q62文献标识码:A 鸟类呜叫是对内外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许多鸟类学家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证实,鸟类的确能通过鸣 声进行交流,彼此间了解相互的意图¨“】.鸟类的鸣声就是种群内个体之间相互沟通信息的“语言”,是与鸟 类的集群、取食、领域、求偶、育雏、报警等活动有关的声通讯行为¨1.研究鸣声与行为的关系及不同鸣声的 生物学意义,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尾虹雉(10phophorus 000—4900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特产鸟类,CITES列入附录I¨“.它分布于四川西部海拔3 nl的山区,并 边缘性地见于云南西北部、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及甘肃南部,栖于亚高山针叶林上缘及林线以上的高山灌 丛。食植物茎叶n31.目前对绿尾虹雉的研究主要是野外考察时进行的生态研究¨4“¨,冬季生态的跟踪观测 研究n71,呜叫声的研究仅见于在野外考察时对绿尾虹雉鸣声韵初步记载¨毛161.根据作者在蜂桶寨自然保护 区对其所饲养的绿尾虹雉非繁殖期和繁殖期叫声的观察,发现其鸣声行为较为复杂.为此,于2009年1—7 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对其鸣声行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初步探讨其鸣声的生物学意义,为了解其声学 特征,更好地保护该珍稀鸟类提供基础资料,并为绿尾虹雉呜声行为的研究提供更深入全面的数据和资料. 1 研究地点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圈养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I省宝兴县境内,地理坐标为 039 102。48’E一103。00’E,30。19’N一30。47’N,占地面积39hm2,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主要保护对象为 896 500多m,为青藏 大熊猫及森林生态系统,本区地处邛崃山系的夹金山南麓,最高海拔4 m,相对高差3 收稻日期:2009—12一10 厅预研资助项目(2005C1011);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资助项目(SZD042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曾思敏(1985一),女,四川雅安人,西华师范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动物生态学和保 护生物学研究工作. ilia.作者:周材权(1968一),男,四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