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夏目漱石之《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夏目漱石之《心》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江户的一个小吏家庭,是家中幺子,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十岁时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十九岁时他已离家外宿。1890年,夏目漱石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1900年,奉教育部之命前往英国留学两年。1905年,38岁的夏目漱石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直到1916年辞世。其代表作还有《哥儿》、《三四郎》、《门》、《行人》以及遗作《明暗》等。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大概相当于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心》创作于1914年,是夏目漱石后期作品中的代表。这是一部大约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我”,一个大学生,认识先生并渐渐融入他生活中,在回家照顾重病的父亲时,收到先生的遗书讲述其为什么自杀的故事。夏目漱石用了集短篇为长篇的写作手法将全书分成先生和我,父母和我,先生和遗书三部分,读完全书,可以明显感觉到整本书就是在以先生和遗书为目标往前推进。上、中这两部分似乎是在为下的高潮作铺垫。小说最终停留在先生遗书的结尾处,没有再作深入交代,情节戛然而止。 夏目漱石没有川端康成式温暖亲切的语言,也没有芥川龙之介那般精巧且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整部小说行文平淡,情节也并没有波澜壮阔,但是故事表面之下却暗流汹涌。这部小说中,他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深刻展现了其对于人生的理解,爱情、友情、亲情与自我利益之间的冲突,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细致缜密地将人性完整地剖析出来。 尽管《心》只有短短三章,但却有太多方面可以展开探究,在此我仅对“心”的内涵以及文中所提到的“明治精神”作一下探讨,而不对具体的细节作过多论述。 一、“心”的内涵 心,应该首先指先生心理变化的过程,其次指人性,也就是人的私欲。 首先谈先生的心理变化。先生一生都在受到私心,亦或是利己主义这样一种心理的折磨。可以说《心》就是在刻画先生由利己主义的受害者,到利己主义的加害者,再到利己主义的受害者的心理演变过程。 “一定是我受到叔叔的欺骗之后,我痛彻地感到人是不可信赖吧。但是我也真的相信人性恶了。我心中产生一种信念,不管世人如何,我本人是高尚的。但是当我意识到,因为K这种信念已毁之殆尽,自己也不过是个同叔叔一样的人时,我突然惶惶然了。一向厌恶别人的我,也终于厌恶起自己,动弹不得了”,这是小说中先生遗书中的自我剖析,可以看出先生心路历程的一波三折。从天真不谙世事,到受到欺骗而厌恶世人,依然感到自己是高尚的,再由自己罪恶的行为发展到厌恶自己的地步,终致无路可出。 而小说中由先生的际遇而得出的人性之利己主义,也就是人的私心,更深的反映了“心”的内涵。“这种模子里铸出来的坏人,世上当然是没有的。平时都是好人,至少是一般人,但一到关键时候,就立刻变成坏人。真是可怕。所以切不可等闲视之”,这是小说中先生对“我”的忠告,先生由金钱和爱情的罪恶性得出人的私心是罪恶的,最终发出这样“人是不可信的”感慨。 先生的叔叔在先生的父母去世之后,别有用心的强占了先生的遗产。金钱可以使一个父亲口中所讲的“值得托付的人”变成一个在年少的先生眼中“卑鄙无耻的小人”。其实不一定就是父亲原本对叔父“值得托付”这个认知是错误的。夏目漱石在《我是猫》里面通过“猫偷吃厨房里的年糕”这个事情也表达过一个相似的观点,即“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如此一摊遗产摆在叔父面前,而“年少的先生”又显出一副涉世不深的样子,叔父难免会对该个的遗产开动脑筋。金钱会让一个原本上看去的好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个面目可憎的坏人。 先生本人在爱情面前欺骗了他的朋友K,导致K的自杀。先生一开始试图帮助K,,将K拉出孤独的深渊,为了使固执的K改变主意甚至跪在他面前,K住进先生所租的房东家后,避免打击到K的自尊,又让房东夫人与小姐尽量和K多说话,让看不起女人的K感受到来自夫人与小姐的女性关爱,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怀抱一个即将溺水的人,情愿用自己的体温来温暖对方”,然而在爱情的妒火面前,先生变了,用“在精神上没有上进心的人,就是蠢材”这样的语言猛烈地掷向K,击垮了K的信念,之后又隐瞒着K与小姐订婚,亲手将K逼入孤独的绝境。这样,爱情也成了引发罪恶的源泉。 这部小说的基调是沉郁的,以先生的自杀结尾,夏目漱石没有给读者指出一条面对人性之恶的出路。或许是当时的夏目漱石先生也是出于迷惘之中吧,但是在他临终的一年,提到过一种“则天去私”思想,表明他最终在“释”和“道”的世界中彻悟出了这样一种思想的出路,“则天去私”是一个深受中国陆王心学,同时,又具有日本本土特色的思想概念,这里的“天”指的是内化的“自然”之“本心”,“私”指的是一切与在“自然”相对的矫揉

文档评论(0)

sey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