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对渔文化走向的思考——广东渔文化亟待走向现代文明.pdf

对渔文化走向的思考——广东渔文化亟待走向现代文明.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渔文化走向的思考 ——广东渔文化亟待走向现代文明 阮世.玲[¨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 广东渔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渔业从业者继往开来继承和发扬传统渔文化,不 断提炼和升华渔文化的精髓,从古老、落后走向先进、文明,丰富了文明古国的文化底蕴, 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渔文化发展 1.远久的原始渔文化 渔文化从远古走来,始于原始时代。人类祖先就捕鱼为食,从“手捉叉捕”到“小竹筏 木船网捕”,形成原始的捕捞业;由“掘凼储鱼备食”到“挖塘捞苗养鱼”形成了原始的养殖 业;由“生吞活剥吃鱼”到“烧煲灼煮熟食”,形成了原始的食鱼文化;由“自捕自养自食” 到“以鱼易物、卖鱼换钱”,形成了原始的渔产品流通;由渔产品“晒干”到“腌制、储藏”, 形成原始的加工业。勤劳智慧的祖先经过千百年不懈努力,揭示了人类探索海洋与渔业 奥秘的艰苦历程,用血与汗、苦与甜、悲和喜古代文明编写了中国渔文化的首篇,筑起古远 渔业文化架构。 广东渔文化历史悠长,《晋书》记载:晋时(公元420年前)广州南岸周旋60余里,不 宾服者5万余人,皆蛮、蛋杂居,“蛋民”以“舟楫为家,捕鱼为生”;《太平环宇记》记录了 10世纪后期(宋初)时的“置户生于江河,居于舟楫,随潮来往,捕鱼为生”,记载了古代捕 捞业史实。据明朝《广东通鉴》载:公元前3世纪东莞已始采珠,秦统一岭南后,秦尉屠睢 如领兵置东莞采珠;南汉后主大宝6年(公元963年),置媚川都于东莞,置兵8000,专以 采珠为事;《广东新语》载:“南珠自雷、廉至交趾,千里间六池”,记载了遂溪对乐池、东莞 媚珠池等古代著名采珠池盛产“南珠”。久有“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之赞誉。为 此,历代对其狂捕滥采,供封建统治者亨用。元、明代皇室变本加厉,置蛋户700余家在大 珠二万八千两。珍珠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蛋户们更是惨遭其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 建社会岭南海洋渔业文化的原始落后。 [1】作者为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渔业处副调研员。 ·450· 第二篇专题篇 公范蠡已编写《养鱼经》,北宋诗人梅尧臣以诗记述了2000多年前投石围竹养蚝模式。 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记载“新泷等州”(今新兴、罗定一带),“山田栋荒平处,组为町 洼,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幕鲍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 田,又收渔利”;记载古代养殖业发展的精髓。翻开了古老文明养殖渔文化的首页。 2.悲凉的近代渔文化 渔文化与时代进步息息相关。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 的主动力,历代在改朝换代初期,封建王朝向人民让步,人民群众抓住机遇,发挥聪明才 智,顽强拼博,开发海洋与渔业资源,发展与充实渔文化内涵,用血和泪谱写了中华文化历 史篇章。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对渔业、渔民漠不关心,广大渔(农)民饱受饥 寒交迫煎熬,严重压抑了其生产积极性和创造力,渔业文化汇集了一篇篇渔民大众饱受辛 酸的血泪史。 封建社会期间,捕捞渔民被贬称“蛋家”,常年在海洋、江河湖泊上漂泊,岸上无插针 之地、更无一砖片瓦,一家几代人挤在破烂的渔船上,船在家在,听天由命。渔民用残旧的 木帆船和落后的渔具网具,在变化万千的大海江河中捕鱼,靠老天赠予,捕多吃多,捕少吃 少,停捕停食;生命财产朝不保夕,没有无丝毫保障,遇上台风、龙卷风、激流逆流、触礁沉 船或遇渔霸、海盗抢劫伤人,身家性命难保,往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今日不知明天 事”、“今朝出海何日归”各种风险长期威胁着渔民。渔家妇女长期供奉“妈祖”、“娘娘”, 乞求亲人出海平安归来,反映渔民地位低下,生活悲凉。广东省沿海流传的“望夫山”“望 子石”的传说,见证了千百万渔民生离死别的惨痛史实。渔民及其子女不能上岸读书、不 与岸上人通婚,渔民历代文盲、目不识丁,只会打鱼,不懂在陆上谋生及社会往及;祖辈改 变不了落后贫穷状况。集中体现了近代渔文化的悲凉不懂生海洋、完善充实中华文化内 涵。历代封建统治者对人民横征暴敛。 养殖渔农民被视为岸上“蛋家”,靠租地主鱼塘,在江河海洋中捕捞种苗,放人滩涂水域 中养殖。在水利设施极端落后的年代中,他们靠天吃饭,如风调雨顺,一家人起早摸黑,仍可 勉强糊口;若天公不作美,“旱时无水、雨时涝”,天旱无水养鱼、洪涝漫顶,则塘鱼共毁,收成 不保,生活无望,只能卖儿卖女交租,

文档评论(0)

bhl05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