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体质分类及分类标准初探.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参考文献: [1]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1986·6·第689页。 [2]隋·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4·第239页。 婴儿体质分类及分类标准初探 林湘屏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 一、文献研究 l、体质研究概况 体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是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形 态结构、生理机能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着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 易感性及其病变类型的倾向性i。中医体质学说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经过近30年的研究,小儿体质学 说也逐渐形成,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运用于临床,但其分类及依据至今仍无统一标准。 2、小儿体质“四说” 对小儿体质的认识始于内经》。《灵枢》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随后历代医家对此 颇多论述发明,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ii: 2.1“纯阳之体”说 我国第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颅囱经》指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后代刘完素说:“大概小 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叶天士亦认为“襁褓d,JL,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临证力主寒凉。 2.2、“稚阴稚阳”说 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指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 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稚阴稚阳”之说补充了“小儿纯阳之体”之说的不足。 2.3、“少阳之体”说 近人安效先氏在总结“纯阳”论者临证力主寒凉,“稚阴稚阳”论者强调温补之后,指出:“不难看出, 不论是力主寒凉者,强调温补者,亦或提倡护阴者,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因各立门户,固执己见,都不 免于失之于偏。在指导临床方面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近代医家张锡纯“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 为稚阳。一的启发下,明确提出了小提出了小儿为“少阳之体”。 2.4、“五脏有余不足”说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在小儿药证直决》中指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 易实,易寒易热”。明·万全通过长期临床探索,提出了小儿五脏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 肾常虚”“肺娇易伤”的生理特点。 上述理论都是阐述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生理体质特点的共性,但不能用以说明不同小儿体质的差异性, 即个体体质。 3、体质分类研究 3.1、古代体质分类研究 ‘内经》把人的体质从“阴阳五行一、“型体肥瘦及年龄壮幼”、“性格刚柔勇怯”、“形态苦乐”等四个 方面,进行了分类研究,其内容包括了性别、年龄、地区、禀赋、体态、性格、心理活动、皮肤颜色、社 会地位、生活条件、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及药物针刺的反应等方面,并通过描述个体的特殊性即个体差异 性,提示诊断治疗原则。 ’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认为体质可以通过脉证、治法、方药测知,将体质分为平人、强人、赢人、 盛人、瘦入、老小、虚弱家、亡血家、汗家、中寒家、淋家、湿家、酒家等多种类型。 张景岳以脏气的强弱和享赋的阴阳为分类法将体质划分为阴脏、阳脏和平脏三型。叶天士的《临证指 南医案》将体质划分为阴、阳两型。章虚谷的《医门棒喝》将体质划分为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 和阴阳两弱四种类型。吴达的《医学求是》以饮食结构的不同,将体质划分为膏梁之体与藜藿之体。 3.2、现代体质分类研究 近年来,广大中医学者结合现代科学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体质学说提供了科学依据。因研 究者采取的分类方法,观察的角度不同,对体质划分的类型及命名方法也有所不同。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王 琦1(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匡调元2(正常 质、倦白光质、迟冷质、燥红质、腻滞质、晦涩质)及何裕民3(强壮型、虚弱型、偏寒型、偏热型、偏湿 型、瘀迟型)等。 3.3在儿童方面,近十年各医家或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或根据流行病学调研方法对其分类进行研究,如 下: 3.3.1、根据临床经验分类 3.3.1.1、陈立翠4正常质、阴虚燥红质、阳虚迟冷质、痰湿腻滞质、气血两虚倦怠质、阳盛质。 3.3.1.2、张吉仲5:平和质、阳热质、痰湿质、不足质。 3.3.1.3、汪受传6正常质、偏颇质(脾气不足质、肾气不足质、肺气不足质、肝阴不足质、心血不足质、 脾弱湿滞质、痰湿内蕴质、阴亏内热质、脾弱肝旺质)。 3.3.1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