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苗族鼓舞的历史与发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苗族鼓舞的历史与发展.doc

第一章 苗族鼓舞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苗族鼓舞的起源 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乡,糟踏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据说,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传说苗族大鼓是魔王的皮做成的,苗族人民每当丰收喜庆,祭祀集会,都要擂响震天大鼓,以震慑妖魔,祈求幸福安康。湘西的苗鼓有庆年、庆神两种,随着苗族人民审美情趣和鼓乐承传的变化,一般在农历四月八、每年春节前后、赶秋、椎牛、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里,他们都以鼓乐相迎,以鼓乐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特殊方式。 苗鼓溯源,笔者赞同苗族学者石启贵的观点,石启贵在《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论述:苗人在环境上,苦于种族、政治、经济之压迫,无以进展,故文化知识较落人后,而所居之地,又在荒山峡谷之间,出作入息,少与汉人接近,坐井观天,孤陋寡闻。若不寻求一种娱乐,则不足以资人生乐趣、提高思想、活跃精神、促进健康,而有裨益于人身者,仅鼓乐一项。此时,苗鼓的社会功利作用得以充分体现。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 第二节 苗族鼓舞的发展 一般在打苗鼓的时候,左手击鼓,右手舞,右手击鼓,左手舞之,忽快忽慢,若断若接,前后旋转,疾徐应节,闻之有趣,看之尤佳,故名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使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在湘西,苗族鼓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强大的社会功利作用。每逢春节或苗族盛大节日,村村寨寨的男女老少都要集中到坪场进行鼓舞表演赛。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它不但反映苗族任民的生活状态、劳动习惯,还表达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有很多,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它完全是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激励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苗族鼓舞中,有很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反映生产生活和巫俗祭祀动作的,如犁地耕田、播种插秧、挑担推车、捞鱼打鸟、挖园种菜、收割打谷、美女梳妆、绣花数纱、洗衣推磨、纶麻织锦等。有些鼓舞动作则是从摹拟动物的动态与神态创作而来,如大鹏展翅、公鸡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抓痒挠腮等动作。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打四方”、“懒姑挑水”、“雪花盖顶”等。这些舞蹈动作都较好地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从苗族鼓舞的起源可以发现其发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当中。苗族鼓舞祭祖活动中的“牯脏节”,“牯脏节”又称“吃牯脏”,该活动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反映出吃牯脏、杀牛祭鼓、鼓社祭等内容,其中有鼓舞活动和民间舞。苗族的这种祭祖活动,反映了苗族人民来年寄望于祖先消灾灭病、生活安康、家道兴旺的这种心理。为了便于苗家的鼓手们切磋鼓技,交流打法。每年五谷丰登的金秋九月九日就被定为传统的苗鼓节。苗鼓节的这一天,四乡的苗民请出封祭的苗鼓,抬至跳花跳月坪上,击鼓狂欢,通宵达旦。中年鼓手们各施绝技,闪展腾挪,要比个高低;青年男女们则以鼓为媒,击鼓盘歌传情。有缘者,成双成对踏着皎洁的月光走进密密的丛林…… 第三节 苗族鼓舞的民族价值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的精神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历史上苗族鼓舞产生在苗族的祭祀活动中,常与傩歌、傩戏交替表演或联合表演。更深入地对苗族鼓舞进行发掘、抢救,对中国舞蹈、中国音乐、中国傩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苗族鼓舞这种深受苗族人民喜爱的民族舞蹈艺术,多次派出舞蹈专业工作者深入苗寨村落,搜集、整理、传承、保护苗族鼓舞的舞蹈素材及表演艺术。1953年,凤凰县落潮井苗族艺人麻管送

文档评论(0)

wsh12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