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稻作文化起源前沿的研究.pdfVIP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稻作文化起源前沿的研究.pdf

JournalofOriginalEcologicalNationalCulture 对稻作文化起源前沿的研究 李国栋 (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照叶树林”文化理论和稻作文化理论都试图从本质上阐释东亚季风带的文化特征。 两者都以植物命名,但 “稻作”远比“照叶”更能说明东亚季风带的文化本质。另外,稻作不仅是 一 种文化,还支撑过一个伟大的古代文明,即尚未被世界文明史认可的 “长江文明”。 关键词 :野生稻 ;粳稻 ;籼稻 ;糯稻 ;火耕水耨;果隋赢蛤 中图分类号:$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5)01—0021—17 一 、 照叶树林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qu)酒、茶、漆器和竹制品,养蚕 (包括不食桑叶的 20世纪,日本人类学家为世界人类学与民族 蚕虫),住悬挂式墙壁的干栏式房屋,另外,还有对 学贡献了两个充满窖智的理论——照叶树林文化 歌、山神崇拜、仪式性狩猎 以及特有的神话传说 太 土 理论和稻作文化理论。两个理论都以阐释东亚文 等等。 知 明的本质为宗旨,但在如何看待稻作文化方面却 进入 2l世纪以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考古 识 与 产生了根本的分歧。 的进展,与 “照叶树林”理论密切相关的稻作 “阿萨 生 照叶树林文化理论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姆 ·云南起源说”被推翻,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的 态 建 其首倡者是中尾佐助。该理论一经提出,便获得 观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赞同,而且 “照叶树林 ”文 设 了许多支持与赞许。从喜马拉雅山腹地东经尼泊 化理论所强调的那些 “照叶树林 ”文化特征,其实 尔、不丹、阿萨姆、再穿过东南亚北部山地、中国云 也都可以理解为稻作文化特征。于是,佐佐木高 南南部、贵州山地、长江南岸直至 日本西部,在这 明作为仍然健在的 “照叶树林”文化理论家感到有 片湿润温暖的地带生长着广袤的常绿阔叶林,即 义务,同时也有必要对照叶树林文化与稻作文化 日语所说的 “照叶树林”(树叶表面有光泽的树 的异同,特别是两种文化理论的本质区别进行一 林)。因此,日本学者把这一地带称为 “照叶树林 次梳理和辨析。为此,他特意邀请环境考古学家 带”,把这一地带的文化也称为 “照叶树林文化”。 及稻作文化研究家安田喜宪、稻作遗传学家佐藤 照叶树林文化理论家们认为,照叶树林文化源 自 洋一郎和植物学家堀田满,围绕 “照叶树林”文化 山地森林,其核心区域位于不丹、阿萨姆至云贵山 与稻作文化进行了一次学术辨析,题 目就叫 《围绕 地以及湖南西部 的部分地区。参照 “西亚半月 照叶树林文化与稻作文化》[11200-309。在这次学术 弧”,这一核心区域可以称为 “东亚半月弧”。 辨析中,他们对稻作文化研究领域的许多前沿性 照叶树林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由三大发展阶 课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直率的观点交锋,也有 段构成:1.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月光般思恋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