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怎样才算读懂一首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问题一:怎样才算读懂一首诗?.doc

问题一:怎样才算读懂一首诗? 学习诗歌鉴赏,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一首诗.但是,怎样才算真正读懂一首诗呢?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将读懂一首诗歌,定义为”弄懂它的意思”.因此,主要做的工作是:解释词语,翻译句子;交代作者、介绍背景;总结手法、概括主旨。如果是公开课,或许还会加上“想象画面”之类。 有时候,我们也会说,读懂一首诗,重要的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但是,怎样才算“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让学生体会之前,老师究竟有没有体会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并不喜欢所教的诗歌,只是当成教学任务传递给学生——因为我们并没有真正读懂诗歌,这些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的诗歌。读懂的最重要的标志,是你被诗歌所打动。而解释词语、翻译句子,乃至于知道一些关于作者的背景知识,只是理解诗歌的前提而非终点。知道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让这种思想感情唤醒自己的心灵,也完全是两个概念。同样是“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诗歌,每一首所唤起的感情都不一样,虽然可以用相同的主旨来概括。否则,这首诗只是作为只是储存在你的大脑中,而没有对你的生命发挥影响。 因为诗歌的本质,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首诗从创作到被欣赏的过程是这样的:诗人被外物或人事所触动,内心里充满了“感动”,(可能是喜悦、愤怒、沉思……),诗人要将这种“感动”化而为诗,不得已借助一定的语言形式(他往往不会直接说出心情,而要借助情境来表达)表达出来,这就是诗歌。越是合宜的语言形式,表达得越是准确与丰富。因为诗歌是否足够好,取决于诗人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本身的丰富、敏感的程度,以及语言形式合宜的程度。而读者,则是穿越语言形式(这需要对语言形式有足够的鉴赏力),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区努力还原诗人原初的“感动”,并使这种“感动”与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感情。因此决定一个鉴赏者水平高下的,是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鉴赏者本身生命是否深厚敏感,一方面是鉴赏者在语言形式方面的训练水平。 因此,大家不妨重温一下王富仁先生的一段批评: 读诗,大概每个人都要首先把握它的主旨,即我们常称之为“主题思想”者,只有感到它的主旨被自己发现了,掌握了,我们才感到真的懂了它,心里有了一点踏实感。但在这时,它的诗的活力也在不知不觉中衰微下去,不如初读它时强烈与鲜活了,而像安安稳稳躺在自己掌心里的一条鱼,失去了生命力。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时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 兴发感动的学习,就是力求让我们恢复对诗歌的感觉。 问题二:何为兴发感动? 叶嘉莹先生认为,词是一种“要眇宜修”的文学体式,容易引起读者丰美的联想.以联想说词的方式,则大致可分为二大主流:一派是以”比”的方式,用”语码”的联想来说词的,可以张惠言为代表;(即”符码联想”的方式),一派是用“兴”的方式,用感发所引起的联想来说词的,可以王国维为代表(即“兴发感动”的方式)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兴发感动”对于诗歌的作用。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兴”是指诗歌能够引起读者内心的感动,这是诗歌的整体作用,通过这种感动,诗歌可以让人了解到当时的风俗民情(“观”),可以在人群中通过传递而相互感染,激发共鸣,使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群”),可以表达对于政治的不同情感态度(“怨”)。 叶嘉莹先生继承了这种传统,进一步阐发了“兴发感动”,强调了“兴发感动”对于诗歌鉴赏的重要意义。她说,所谓“兴发感动”,是指外物、人事、作品等引发了人内心的感动。叶嘉莹先生的观点,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理解: 1、人心会随着外物以及人事的变化而感动,这是诗歌“兴发感动”的心理基础。 叶嘉莹先生引用了钟嵘在《诗品。序》中的说法:“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阴阳之气使万物发生变化(春去秋来),万物的生长变化影响到我们的情绪。我们看到草木的黄落,就悲哀了,我们看到春天草木柔条的生长,就欣喜了,所以“摇荡性情”,我们人的生命与草木的生命,有一种生命的共感,于是就“形诸舞咏”。 如果没有感情的草木的生长与凋零都使我们感动,那么人事的种种现象当然就更使我们感动了。例如,安史之乱时国家的残破、民生的艰苦,使得杜甫感动,写出了伟大的诗篇。 没有这种心理基础,我们便无法欣赏艺术,包括诗歌。 2、“兴发感动”包含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诗人创作之初

文档评论(0)

gsgtsh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