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和李白入仕失败后的漫游诗比较.pdfVIP

孟浩然和李白入仕失败后的漫游诗比较.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年4月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Apr,2013 of 第34卷第4期 JoumalHubei ofArtsandScience V01.34No.4 Unive璐ity 孟浩然和李白入仕失败后的漫游诗比较 李嫣然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100 摘要:孟浩然和李白在入仕遭受打击后选择了漫游山川,两人虽身在山水仍然没有忘记官 场。但是孟、李的漫游诗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对官场的迫切程度不同,孟浩然真正沉浸在了山水 中,李白身处山林却整天想着会友,做官的想法更为急切。二是思想构成不同。孟浩然思想分为 三个阶段,闭门读书时期是一心隐居,干谒和科举时期想着建功立业,入仕失利后漫游是以隐居 为主,以入仕为辅。李白的思想构成是做官和隐居并行不悖,分不出谁主谁次,各种思想在李白 的脑子里不停地打架。三是对社会黑暗接触程度不同。孟浩然一生平顺,诗歌以书写自我为主, 很少关心国家大事。李白见识过帝都的黑暗,诗歌中有不少对百姓疾苦的描写和对君王所作所 为的思考。 关键词:孟浩然;李白;漫游诗 学而优则仕,人仕对于古代读书人而言,是唯一的目标,也是终极的目标。要么努力进入官场,成为治 理国家的一员;在没能进入官场或者被排挤出官场之后,则远离政治去漫游名山大川,用徜徉山水来排遣 郁闷,获得心灵上的安慰。李白和孟浩然在入仕遭受重大挫折之后,都有过远离政治前去漫游的经历。孟 浩然是在开元十七年科举落榜之后,开始他长达八年的漫游的;李白是在天宝三年遭谗赐金放还后,开始 他长达十一年的漫游的。笔者截取了两人这段时间的诗歌,深入分析比较孟、李两人漫游期间的心理和对 仕途的态度。 一、诗人对做官的态度——心向官场 孟浩然和李白都是读书人,他们的人生自然也离不开政治,不过两人通常被后世归为远离政治的一类 人。要知道,孟、李都是唐代著名的“在野党”,一个一生没做过官,一个也只是作为一个文学侍臣供奉翰 林三年。 开元、天宝年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颢、京兆王昌龄、高适,寰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唯高适 官达,自有传。[1]‘文苑传’ 名位不振的除了崔、王、孟,李白也是这样。孟、李二人隐居是因为厌恶做官心向归隐吗?不,两人都 对入仕抱有极大的兴趣。 先看孟浩然,他的漫游从开元十七年到开元二十四年,路线为洛阳一润州一杭州一天台一会稽一乐 城一巴蜀一洞庭湖一庐山,历时八年,遍及半个中国。仔细阅读这段时间的19首山水诗,其中一首《泛舟 经湖海》引人注目,诗日: 大江分九派,森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逗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 收稿日期:2013—03—08 作者简介:李嫣然 1990一 ,女,河南驻马店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19 万方数据 第34卷第4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第4期 遥怜上林雁。冰畔已回翔。[2”9 在这十九首山水诗中孟浩然一直坚定地循着沉醉自然、洗涤尘虑、一心隐居的路子,这首诗却一改常 态大抒自己对朝廷的向往,与前后隐居山林的情感格格不入。 是孟浩然在诗中说谎了吗 想要彻底弄清孟浩然在这段时间的想法,还要先谈谈他对归隐的态度。孟浩然是隐士,这已经是盖棺 定论的事情了,李白有诗日:“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 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3]1731。的确,在大唐盛世孟浩然是少有的布衣终身的,他的诗歌被认为 是描写隐士生活的典型。可终身没有做官也要具体分析,孟浩然是厌恶官场不想做官而隐逸,还是想当官 却没当成不得不隐呢 通过研读孟浩然的诗,笔者发现孟浩然并非对官场存在抵触情绪 像陶渊明那样 ,恰恰相反,终其一 生他都处于求仕的状态下。《旧唐书·文苑传》是这样记载孟浩然的: 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城,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 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仅兜聊 传记虽简单,却说明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孟浩然曾进京参加过科举考试,二是孟浩然在张九龄麾下 当过幕僚。虽然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幕僚也做了一年不到,但这反映了孟浩然有入仕之心。一个厌恶官场 的人是不会参加科举的;一个厌恶官场的人更不会屈身于他人之下担任幕僚。楚王将宰相之位双手奉上, 庄子都说:“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4J441。至于醉酒拒韩朝宗,人人都称赞孟浩然率性洒脱蔑视功名,但 他要是不在意功名会让韩朝宗约他“偕至京师,欲见诸朝”¨1吗?再者,孟浩然在科举失利之后,经常流露 出消极的情绪,例如《岁暮海上作》中里的“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心J36,《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里的 “乡关万余里,失路一相悲”[2]219,《除夜乐城张少府宅》里的“余为乘桴客,君为失意人”[2]l61,无一意外地 表现出

文档评论(0)

xwbjll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