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硫醇化学%3a古老主题%2b崭新内容.pdfVIP

金属硫醇化学%3a古老主题%2b崭新内容.pdf

  1. 1、本文档共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属硫醇化学:古老的主题+崭新的内容料 郎建平4,柚 (1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苏州215123,6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在上个世纪,金属硫醇化合物由于其丰富的结构化学以及在生物体系、工业催化和先进材料方 面的应用,一直得到化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ll。在这些金属硫醇化合物中,稀土硫醇化合物及存在 于蛋白质及生物酶中的金属硫醇化合物受到特殊关注,但是,它们的合成却极具挑战性。目前为止, 人们已经开发了许多金属硫醇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并已有了不少相关的综述。然而,近年来可能是 由于新的合成方法及新的硫醇配体的缺乏使得金属硫醇化合物化学的发展相对缓慢。 最近,我们对新颖的稀土硫醇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以及催化性能的研究十分感兴趣。我们将以 预制簇合物来自组装含簇超分子的经验,成功地应用到合成新颖的稀土硫醇化合物,已经相对高产 率地分离得到了结构独特的多核稀土硫醇(酚)化合物,并发现这些化合物在催化£.己内酯聚合等 方面有良好的催化性能[2a-b]。 结构新颖的含两性硫酚配体的金属配合物【3“b】。到目前为止,已合成了40多个金属厂rab配合物,并 对它们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这一系列金属厂rab配合物为两性硫醇金属配合物家族添加 了新的成员,也将对我们了解金属硫蛋白(MT)中金属活性中心【M。(S.Cys),】的配位环境以及模拟与环 境中可能出现的其它金属阳离子、阴离子及生物小分子的相互作用有很大的帮助。预计合成出的某 些化合物可作为各种未知或悬而未决的MT光谱或结构研究有用的模拟化合物,从而为获得更精确 的MT结构数据,为深入研究MT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以及有效开发MT在医药、保健等领域的功能 研究提供重要的化学信息。 参考文献 Sulfur andIndustrial 【l】a)Sfiefel,E.I.;Matsumoto,K.Eds.。Transiti∞Metal Chemistry,BiologicalSignificance,ACS Series Chemical Coord.Chem.Rev. 653。American Symposium J.;Cheng,M.L.;Pen,Z. G;Lang,J.P.;Shen,Q.Coord.Chem.Rev.,2006,250,2059. 122;b)Li,H.X.; Cheng,M.L.;Pen,Z.G;Zhang,W:H.;Lang,J.P.;Shen,Q.Inorg.Chem.,2006,45,1885. 【3】a)Chen,J.X.;Zhang,W:H.;Tang,X.Y;Ren,Z.G;Zhang,Y.;Lang。J.E Inorg.Chem.,2006,45,7671. Zhang,W:H.;Tang,X.Y.;Pen,Z.G;Li,H.X.;Zhang,Y;Lang,J.P 铜(II)配合物CuL的合成及X一射线晶体结构 冯建华,董文魁+,许力,王莉,孙银霞,杨小青,钟金魁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兰州730070) 有关salen型金属配合物已得到较广泛的研究,可是salen型双肟类配合物却研究较少。它们可 用作有机合成反应的催化剂,也是一种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并且可用于许多新型材料的合成等。 基金资助项目(No.20050285004)及南京大学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联系人:郎建平jplang@suda.edu.cn 41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