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真语文拒绝“伪对话”
一
假语文其症甚顽,症状甚多,多媒体豪华包装不过是最表面现象,其较隐蔽者乃是教师“满堂问”,挟举国皆然之势,以假乱真,被视为天经地义,甚至上升为行政规范。极端者,规定教师讲授“少少益善”,每堂课提问须四十次以上,违者扣分。殊不知,对话与讲授相比,费时较长,数量越多内涵越简,难免肤浅,教师只问不答,必然拖拉磨蹭;所问层次越深,越须反复探索,所费时间更长。所问之数量与质量成反比,此是常识。故真语文,所问必然少而深,当以画龙点睛喻之。
“满堂问”的心理根源乃在教师的怯于告知,告知和质疑是对立的统一,单方面的告知不管来自教师或学生,均违背对话根本原则。其实,对话就是双方互相告知。在《论语》和《孟子》里,单方告知叫作“曰”,不同意对方的告知叫作“对”。对话就是相互的告知和讨论。“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是单方告知,而“对曰”意含反驳,故汉语中有对答、对策、对应、对质之说。对话的起码条件是双方均有自己的、不同于对方的语言。各有自己的语言,就可能对答如流;没有自己的语言,只能无言以对,或者顾左右而言他。英文“对话(dialog)”一词的前缀di来自拉丁语,是“二”的意思;而logos[-logue]系希腊语之后缀,是“话”的意思。
哲学意义上的对话,指两个主体之间的交流和交锋。“满堂问”抑制教师告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但违背了西方平等对话的基本原则,而且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师道。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都是教师告知,解惑的前提乃是学生质疑,故解惑隐含着双向的告知。汉语中的“学问”,就是学和问对立的统一。西方教育理论把学生质疑作为教学成功的准则,师生对话,发问者基本是学生,告知者往往是教师。一位美国教师教《灰姑娘》是这样总结的:“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但是如果她轻易地放弃了机会,也是得不到幸福的。后妈不爱她,但却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爱自己,她才有幸福。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别人不够爱你,你更要加倍地爱自己。”
平等对话,并没有妨碍这位美国教师在文本分析时传授“爱自己”的人生理念。这里一连串的质疑(设问),都由教师在告知中提出,层层深入。不难看出,传道、授业、质疑和解惑,并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有机整体。由此观之,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深厚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循循善诱、得心应手地突破学生心智的限度。
二
“满堂问”,对学生主动质疑的潜在动机是一种压抑。“满堂问”特别强调“不依靠告知”,普遍表现为一味强调学生自己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所问基于体悟文本情景,找出表现此等情景的关键词等等,结果只能是迫使学生被动接受。严格说来,此等问答其实是先有结论(文章处处皆好),再让学生举例填充,不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功能上讲,都不能算是对话。对话之功能,乃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质疑,学生不能主动质疑,就会陷于被动,不管课堂多么热闹,只是从已知到已知的平面滑行。此等对话就是伪对话。可悲的是,此等陷学生于被动的做法却被视为别无选择。
“满堂问”,病在幼稚,病在从常识到常识的平面滑行,把鸡毛蒜皮、不是问题的问题当成问题,而真正的问题却被遮蔽了。许多老师非常强调语基(语言基础知识),例如,比喻有明喻、暗喻,有本体、喻体等。但是,光有这些常识性的、粗糙的语基并不能解决具体问题。“燕山雪花大如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齐声回答比喻(或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了什么修辞手段?答比喻(或夸张)。这不过是把修辞的某一内涵贫困的范畴当作万能标签而已。对话比之讲授,之所以不惜耗时,就因为有突破学生心智、深化理解之功,如果限于常识,从已知到已知,则徒然浪费双方的时间。中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中有《世说新语·语言》的一段: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谢朗)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谢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同样是比喻,何者为精?如能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是为真问题激发真对话。但是,能抓住契机者已寥寥无几,能深入探索表现出真知灼见者,更是凤毛麟角。要让对话变得真实、有分量,就不能满足于比喻的构成以“本体与喻体的本质不同在性质上一点相通”这样的普遍常识。对话的目的就是要把个案的特殊性分析出来,以期突破已知。
以“空中撒盐”比“降雪”,符合“本质不同在性质上一点相通”的比喻规律,盐的形状、颜色与雪相通,但引起的联想却不及柳絮因风“切至”(《文心雕龙·比兴》)。盐粒是有硬度的,而雪花则没有;盐粒的质量大,下落是直线的,速度比较快;柳絮质量小,下落时方向不定,飘飘荡荡,很轻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